
日前,中国证监会宣布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投资总额度由此前的300亿美元提高至800亿美元。这对中国主题基金形成了进一步的提振。 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还出台了一些鼓励外国基金管理公司面向中国投资者销售产品的举措。去年,为回应美国对中国大型国有银行把控中国共同基金销售市场的抗议,中国证监会批准开辟新的基金销售渠道,其中包括独立基金销售机构。 根据英国路透社和《金融时报》等媒体透露,中国政府还在考虑建立一套类似于美国401K养老金固定缴款计划的养老金体系。 因此,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的销售前景正在改善。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表示,鉴于2012年至2050年间中国城市人口或增长3.48亿,基金管理公司面临的整体形势是很乐观的。急需多样化投资产品 面向机构的基金管理公司早就意识到了中国市场蕴藏的一大机遇:由于国家变得越来越富,中国政府正试图推进国有资产的多元化。举例来说,德盛安联资产管理(Allianz)就在直接面向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公司(CIC)以及中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发售旗下的国际基金。汇丰晋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HSBC Jintrust)表示,中国的保险公司正在寻找储蓄及养老类产品。 不过,外国基金管理公司目前尚无直接面向零售市场的销售渠道,其产品发售过程复杂且费时。但是,如果能在一个有着13.5亿潜在投资者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前景将非常诱人。 对试图面向中国零售客户发售产品的外国基金管理公司来说,它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与中方组建合资公司。 研究公司Cerulli Associates表示,外国基金管理公司不仅需要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困难,还需要为换得合资公司中的股份支付越来越高的对价。 尽管如此,在中国前十大基金管理公司榜单上,唱主角的仍是中资公司——原因是中资公司与国有大型银行关系紧密,在产品分销渠道上占据优势。市场阻力重重 虽然中国证监会放松了对国内基金市场的控制,但中国国内目前尚没有可与四大国有银行相匹敌的其他销售渠道。四大行合计占到中国国内共同基金销售份额的60%。因此,尽管德盛安联资产管理已与中国三大券商之一国泰君安证券组建了一家合资公司,但它在产品发售方面仍要与中国银行业巨擘通力合作。 考虑到地理上的困难,中国基金销售市场的新加入者很难独立打造出一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并对该市场的现有参与者构成挑战。汇丰晋信基金总经理李选进表示:“在中国的共同基金资产中,前十大城市和地区所占的份额仅为二分之一。这就是在中国分销基金面临的一大困难,在香港和日本则不会遇到这个问题。”这种寡头垄断意味着,基金管理公司除了将约二分之一的管理费收入交予银行之外根本别无选择。 基金产品的营销也不轻松。李选进称:“你得懂当地文化。在中国北方管用的营销口号在南方就不管用。”而营销是为基金产品赋予差异化特色的关键元素,因为监管层对基金管理公司能够面向零售客户发售的资产类型有着限制。一般而言,合资公司只能发售投资于中国股票、固定收益产品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的基金产品。 中国股市的振荡也加大了基金销售难度。目前的股指正无力地躺在2007年末历史峰值一半的位置上,不少损失惨重的中国投资者正在舔舐伤口。过去四年中,冒险型投资者饱受打击,资产规模严重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