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文化沙龙
3月11日下午,在伦敦夏灵基华人文化中心新装修的会议大厅,举行了一场由旅英文化学会、夏灵基华人文化中心和英国东北同乡会联合举办的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学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曹天予的一场精彩的“科学哲学主题讲座”,UCL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副校长著名教授郭正晓等60多位专家、学者及学生和知识界的华侨参与了讲座活动。讲座由旅英文化学会主席黎丽主持,她首先向夏灵基华人文化中心CEO谢汉森和主席黄美嫦
为会议所作的筹备和努力表示感谢,并向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科学哲学研究领域中处于学术最前沿和水准的曹天予教授能在繁忙的学术活动中接受刘建一会长的邀请表示谢意。
虽然科学哲学是当代哲学理论界的“阳春白雪”,但曹天予教授仅用了50多分钟便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文艺复兴的牛顿、当代的爱因斯坦及进入到21世纪的现代科学哲学发展历程中人类科学认识论方面基本哲学观的进化过程,并把内在决定这一过程中有关经验、逻辑、本体、语言分析、实在、结构等科学哲学的关键部位和最新进展都作了精辟说明,他尤其着重讲解了当代科学进入到基本粒子和场论等复杂阶段后科学哲学发展中的 “结构实在论”,这是现代科学哲学理论中极富创新意义的概念革命的新命题,而在解析“结构实在论”的三个版本中,由曹天予教授提出的“知识论(或认识论)版本”,以更强的人类经验和逻辑知识整合性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广泛重视。
当精彩的演讲在鸦雀无声和突然的掌声中结束后,开始提问和讨论。讨论场面热烈而内容丰富:郭正晓教授提出的科学理论的新旧交替中的积累、进步、演化或替代性变化过程中的科学或哲学意义上的正误判断的问题,信息作为不同于物质、精神的另一种存在的主客观存在属性问题,物理学者赵海波博士就实验科学过程经人为干预后其科学本质的的客观性或准确性问题,黎丽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谢汉森就马克思主义在苏联解体后在世界的地位问题等,刘建一博士的否定之否定问题等,曹天予教授对这些交流和提问逐一进行了精彩的剖析和释答。尤其是他谈到的后现代时期中西方科学哲学领域内的原子论学派和整体论学派之间的对峙与当代世界社会的政经现实领域中不同派别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后现代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整体派中的主流现状的分析和讲述,引起与会者强烈的新鲜感和浓厚的兴趣。
座谈结束后,伦敦大学学院副校长郭正晓对主办方的这次如此高水平的文化活动表示赞赏,并希望将来能多举办这种高水平的讲座,许多年轻的学人谈到参加这个讲座很受启发,还有青年特地请曹教授推荐一些能增加理论修养的阅读书目。
近二十年来,海外移民中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群体在欧洲的文化、艺术、科技、教育领域里担当很重要的角色,作出了出色成绩,仅在英国就有100多位教授和学者, “伦敦沙龙”就是这些新移民的“沙龙”,他们在这里谈文化、谈艺术、交朋友畅所欲言,分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体会。
主办方表示:“伦敦文化沙龙”将力求凝聚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对文化有兴趣的各界人士,在推进英国华侨文化事业中贡献一份力量。
曹天予曾出版过许多专著,《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获学界广泛好评,诺贝尔获奖者给予很高评价。他在近年来他曾应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和中国做过近百多场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