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住在昆明的美国人在网上曝光了当地一家仿真度非常高的山寨“苹果”专卖店,销售iPhone、Macbook等苹果产品,虽未经授权,但全为真品。此事一经曝光,立即引来媒体的广泛关注。 无独有偶,同在昆明南城区有一座四层楼高、占地一万平米的家具店,经营模式像极了瑞典品牌宜家家居(IKEA)。
这座名为“十一家具”的家具店,模仿了宜家的蓝、黄主色设计,模型房间、短铅笔、指示牌、摇椅设计等。甚至店内餐厅的模样也很相似,只是菜单是中式的炒蛋和焖肉,而非宜家瑞典式的肉丸与三文鱼。
“山寨”品牌体验 昆明的山寨店反映了中国对于西方品牌无尽的情结,在那些远离东部沿海地区的较小城市,这一消费领域仍有待发掘。 摩立特(Monitor Group)中国零售问题分析师唐仕德(Torsten Stocker)说:“山寨店现象说明人们对此类品牌所售的产品与理念有需求。”
这家“山寨”宜家仅仅是中国新一轮山寨潮中其中一个代表而已。随着伪造者的制假手法越来越高明,现在他们已不只停留在仿冒名牌包、运动鞋与DVD等,还开始模仿起西方一些成功零售商的品牌形象、消费体验与顾客服务。一言以蔽之:“山寨”整个品牌体验。 从克隆产品到模仿服务
博斯公司(Booz)零售分析师徐晋指出:“这是一个新现象。以前是大量仿冒产品,现在是大量仿冒服务,仿造别人的零售模式。” 实际上,一个品牌的内涵,远远不止手提包上的一个品牌标识,或电脑上一个被咬了一口的水果标识。
很多成功的零售商斥资建立和宣传品牌,其中就包括了确立品牌的理念、价值和方向,创造有价值和忠诚的客户群,甚至塑造一种 “品牌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