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佳南

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摄影专业的硕士生刘雅菁,其毕业摄影作品“海草房”以黑白拍摄手工上色独特的传统制作方式,在2012年硕士生毕业展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赢得了极高的评价。有一位70多岁老学者三次返往去观看此系列片展览并同她交流。而后,应英国伦敦东部艺术区布莱克画廊之邀,她的摄影作品于2013年1月10日至20日展于此地。
刘雅菁,出生于1987年山东威海,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摄影硕士。刘雅菁关注于艺术摄影的学习和研究,并坚持探索和拍摄胶东民居海草房多年。这次展览展出的海草房系列摄影作品采用了传统的手工上色技法,制作过程与50年代之前相同,目的是传递出海草房最原始生存的真实状态。
说起手工上色这种独特的传统制作方法,刘雅菁向《华闻周刊》记者描述:“我们小时候都是黑白照片,老人觉得不吉利,就会手工给照片涂颜色上去,我来了英国之后,在博物馆里面看到收藏的照片,手工上色的图片就和中国完全不同,我蛮喜欢这种的,我在英国这边找了很多资料,我的创作方法是在这边学习的,但是具体的操作我是回中国做的,我的姑奶原先在照相馆工作,她就把中国的方法告诉了我,中国和英国的方法完全不同,海草房是中国的,我最终选择了用中国的方法,但是整体的色调还是以欧洲的标准来的。因为我蛮喜欢英国画廊里油画的基调,很有怀旧的感觉。”
展出的这套手工上色的“海草房”摄影作品总共有15张,而她亲手拍摄的传统黑白影像则有上千张。这套作品所采用的全新的表现方式与以往纪实性的拍摄方式不同,刘雅菁试图在这些村落中以及创作过程中寻找个人的记忆,体现在景观中时间与空间的冲突和真实与现实的矛盾。
从2007年开始就对海草房追踪拍摄的刘雅菁已深深地迷恋上了这座景观。她呼吁人们要保护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景观。“海草房的房顶是海草做的,海草在国外是属于特别保护的物种,不允许随意伤害,但在中国,海草已经快灭绝了,青岛海洋大学的一个教授专门研究如何修复海底的海草,我跟着他拍摄大半年,我才知道海草在中国快灭绝了,中国海草房也快灭绝了。”
作为一名摄影者,刘雅菁说拍照最基本的就是“要用事实说话”。 “手工上色,海草房照片的颜色可能是假的,但是那是我脑海中回忆出来刚拍海草房时它原来的颜色,如果看展览的人说村子很漂亮,我很开心。有人觉得照片很诡异,看起来很难受,我说对了,因为村子被拆掉就很难受。”
海草房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草房盛行的地方地处沿海,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并广为流传。主要分布在中国胶东半岛的荣成沿海地带。它以厚石砌墙,海草苫盖屋顶。用于建造海草房的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米到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野生藻类简称海草。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防漏吸潮、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修建一座海草房大概需要500-1000公斤海草。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大叶藻已经濒临灭绝。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搬出海草房,为此海草房大多已被遗弃或已被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