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为区别与他同名的儿子,亦称大仲马。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为小说和剧作。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 大仲马的父亲是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继承父志,曾参加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的战斗。1829年以浪漫主义历史剧《亨利第三及其宫廷》一举成名。到三十年代中期,他转而侧重历史小说的创作。1844年发表的《三个火枪手》,故事曲折生动,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而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更是为大仲马带来更高的声誉。 他曾自己主编过一份文学性质的报纸,名为《火枪手》,上面刊登了他自己的很多小说和漫谈录,深受当时法国家庭妇女的喜爱。大仲马还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2002年,在去世后132年后,大仲马的灵柩被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至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一书一举获得当年的普立兹奖和第二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此外,他的代表作还包括《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写作风格简洁,笔锋以“文坛硬汉”而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