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本国内劳动力严重缺乏,从1942年夏天开始,日本当局将香港战俘分批运回国内做苦役。第一批战俘700人,于1942年9月启程;第二批共1800人,在香港登上“里斯本丸”轮船前往日本。
1942年10月,一艘满载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船在舟山海域沉没,日军疯狂射杀落水的战俘,是中国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救出384名英国军人。
展现“沉船事件”全貌
研究“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英国学者托尼,通过对国外史料的调查研究,有关“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全貌,也开始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里斯本丸”船上的战俘,共计为1816名,都是当年在香港与日军作战被俘的英军官兵(还包括几名军官家属)。“里斯本丸”是条改装过的货船,甲板下有3个装货物的底舱,分为前舱、中舱、后舱。日军将这些战俘分别装进3个底舱,由于舱小人多,所有的人都只能站着。3个底舱就成了3听“装人的罐头”。甲板上则是770余名全副武装的日本兵。
当时,日军是要把这些战俘从香港押送到日本本土。该船既然用来运载战俘,在战时情况下,理应悬挂相关旗帜或明显标志,但是,日军没有在“里斯本丸”号上标明任何有关战俘船的标记。
1942年10月1日早晨,在舟山外洋巡逻的一艘美国潜艇(SS—214 USS GROUPER)发现该船后,就向其发射鱼雷,其中有一枚鱼雷击中该船。但是, “里斯本丸”号并没有马上沉没。
当天下午,日本的驱逐舰、运输船都赶到出事海域,将船上的大部分日军作了转移。然而,在这紧要关头,日本兵居然将3个底舱的压舱板全部钉死了。英俘中的军官向日军提出抗议,要求每个舱都拿掉一块板,让战俘们能呼吸到一点新鲜空气。但是,这一提议不仅遭到日军拒绝,日本兵甚至还在压舱板上蒙上防水布,从而使底舱的空气更加浑浊。
10月2日早晨,已经是遭鱼雷攻击后的24小时,该船还是没有沉没,并已经移动到距青浜岛3英里处的海面。但是,船的后舱已经进水。后舱的战俘在极度浑浊的空气中轮流用力踩动水泵排水。
上午8时多,船上所剩的日军和船员开始撤离。底舱的战俘开始自救。前舱和中舱的战俘最后终于艰难地打开了压舱板,爬上了甲板。日军却向他们开枪射击。不久,后舱进一步下沉,后舱的战俘最终没能打开压舱板,全部遇难。
冲出底舱的战俘纷纷跃入大海,向遥远的岛屿游去。途中有不少人葬身大海。
一名幸存者后来回忆说:“奇迹真的发生了!中国的渔船队驶了过来,开始救助活动。我是被救的其中一个。所有被救的人太幸运了,也包括我。被救后我们住在‘青浜’。”“这些中国人非常善良地对待战俘,给我们食物和中国人自己的衣服。”
幸存者汉密尔顿上校的回忆文章中有这样的话: “原先,日本人的本意是让战俘全部淹死,这样他们就可以说船是被美国人击沉的,而他们没有机会实施救援。后来他们在海上看到中国人救了如此多的战俘后,才明白他们的计划不可能被实现,所以他们改变了策略。”
“里斯本丸”号上的战俘,本来完全有时间获救,日军在转移自己的士兵时,可以将战俘一起转移,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就这样,在舟山东极岛的外洋之中,不仅沉没了一条大船,船旁还留着近千具英军官兵的遗骸(现在最保守的估计当时死了840余人)。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