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在有清一代始终是个重大政治问题,清军入关后就是以血腥的“留辫运动”树立了自己绝对的统治权威。到了晚清时节,尤其是辛亥之后,革命党人照方抓药,以剪辫子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武昌起义后,剪辫运动席卷全国,革命军政府专门成立宣讲团与“剪辫队”,沿街盘查甚至“服务上门”。
虽然剪辫子只是一种形式,一个人不可能一夜之间就从旧我变成新我,更不能说剪了辫子革命就成功了。但这毕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人以全新的仪容出现,由此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自愿剪辫者送大肉面一碗
上世纪20世纪初,伴随着反清革命的高涨,出现了批判辫子的高潮。很多青年厌恶地把辫子称为“烦恼丝”,1903年的一篇文章中特意提到,辫子“如绳索、如锁链、如兽尾”。邹容在《革命军》中把辫子列为反清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斥责清廷强迫男人留辫子是 “固我皇汉人种,为牛为马,为奴为隶”。
武昌起义一经发动,顺理成章地引发了一场剪辫风潮,但这次远非清朝入关时强迫留辫那样血腥。
1911年10月10日,凡是参加武昌起义的所有将士和民众都剪掉了辫子。湖北军政府和各地宣布反清的新政府还将新军士兵和学堂学生组成宣讲团,到大街小巷宣讲。一些城门口和重要的街道口,都有士兵或执勤人员把守,没有剪辫者不得通行。并且配有剪辫队,深入千家万户义务剪辫。新政府甚至规定,机关工作人员不剪辫,收工作证;军人不剪,不发军饷;学生不剪,不许进学堂。上海一位名叫徐志棠的富商自掏腰包:凡是自愿剪去辫子的,奉送大肉面一碗。
沪上报纸在1911年11月10日都刊登了沪军都督陈其美的《都督府告喻》: “结发为辫,乃胡虏之殊俗,固地球五大洲所无之怪状,亦历史数千年来未有之先例……今幸天福中国,汉土重光,凡有血气者,莫不争先恐后,剪去发辫,除去数寸之胡尾,还我大好之头颅。”见大清大势已去,一些清朝的官僚政客也开始借剪辫跟上形势。袁世凯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的那天晚上才剪掉了辫子,也由此一举成为了“革命同志”。
相关典故
末代皇帝溥仪:亲手剪掉祖先“传统”
末代皇帝溥仪的辫子一直留到了1921年,也没有人强迫他剪掉,后来是自己觉得留辫实在不美,主动请人剪了。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对剪辫子有着详细记述。他见人们大都剪了辫子,也动了剪辫之意。但他这个想法遭到太妃和师傅们的强烈反对,认为他作为皇帝必须遵守祖先的传统。后来溥仪觉得留辫子实在奇丑无比,于是命剃头太监将他的辫子剪去,吓得剃头太监面无血色,跪在地上哀求。溥仪见状,拿起剪刀,亲手把辫子剪了下来。“太妃们痛哭了几场,师傅们有好多天面色阴沉。”
怪才辜鸿铭:清朝最后一根辫子
辜鸿铭脑后那根长长的辫子一直拖至1928年死的时候还留着,人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
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这样描写辜鸿铭“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