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4日,东南亚的柬埔寨、泰国为了一座神庙的归属爆发长达4小时的交火,造成泰柬两军多人伤亡,此后双方又相继爆发多次交火。
究竟这座已被轰塌了一堵墙的旧庙宇有何重要性,以至于两国要兵戎相见?
柏威夏古寺本是柬埔寨建造,代表了柬国文化
柏威夏古寺是一座山岳寺院,始建于公元889年的柬埔寨吴哥王朝第四代君主耶索华曼一世时代。寺庙依山而建,地址在一个高达500多米的山崖上。柏威夏寺占据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
柏威夏古寺历经吴哥时期多代君王的努力,耗时200余年才得已竣工,是最富文化内涵和艺术性的吴哥时期古寺,柬埔寨人把它视为柬埔寨吴哥文化重要象征之一。在柬埔寨新发行的货币上,就印着柏威夏古寺图像。
18世纪末,泰国趁乱瓜分柬埔寨,并获得柏威夏古寺主权
吴哥王朝在14世纪以后逐渐衰落,1431年吴哥被泰人建立的阿瑜陀耶王国的军队攻占后,柬埔寨国势更是江河日下。
18世纪末,泰国国王拉玛一世趁柬埔寨内乱和越南合伙瓜分了柬埔寨,泰国获得柬埔寨一半的宗主权,居高临下的柏威夏古寺也因战略地位的重要,连同周围4.6平方公里土地,在1796年被直接划入泰国版图,泰国人称之为“考帕威寒山神庙”。
法国殖民柬埔寨后,泰国被迫割让柏威夏古寺
19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不断扩大对印度支那的侵略,于1863年迫使柬埔寨国王诺罗敦签订《法柬条 约》,使柬埔寨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1867年,法国又迫使暹罗(泰国)签订《法暹条约》,使暹罗放弃对柬埔寨的全部宗主权。
按照《法暹条约》,柏威夏古寺应在泰国境内,但由于神庙处于战略制高点,负责勘界的法国军官在地图上作弊,故意涂改分界线,让柏威夏古寺被划在法属暹罗一方,而这个小动作在当时却瞒过了急于签约、地图知识匮乏的泰方。
二战后,泰国在日本帮助下重新夺回柏威夏神庙
法国在1940年初被纳粹德国军队占领,泰国颂堪军政府乘机要求法国归还根据1893年条约割占的泰国领土。
1941年1月9日,泰军向法属高棉发动进攻,陆军的主攻方向正是帕威夏。此次战役很快以泰军水、陆惨败告终,成为泰国引入日军并加入轴心国的重要导火索。
法泰双方于1941年1月28日停火,在日本东京开始谈判,并于194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京签署了《法泰条约》。
法国维希政府被迫向泰国割让湄公河东岸的土地,其中不仅包括帕威夏,且割让领土的仪式就在神庙中举行。
1962年,海牙国际法院宣布柬埔寨对神庙拥有归属权
1962年,海牙国际法院宣布支持柬埔寨对神庙的要求,但既没有对周边4.6平方公里争议领土归属作判断,又将神庙最方便的一条入口划给泰国,边界线被划在该入口通往神庙的第186级台阶上。
这样一来,尽管神庙属于柬埔寨控制,泰国却握住了通往神庙的主通道。
柏威夏寺“申遗”是激化历史问题的导火索
2007年柬埔寨申报柏威夏古寺为世界文化遗产,此举遭到泰国反对。泰国提出双方共同申报,又被柬埔寨拒绝。
2008年6月,柬埔寨将“申遗”范围缩小到神庙本身,得到泰国沙马政府签字认可。
当年7月,神庙“申遗”成功,引发泰国国内广泛抗议。
2008年7月15日,泰柬两军在神庙发生武装冲突,双方互有伤亡。
2011年2月,双方再次爆发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