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著名的三“对”中,只见我国古代卓越的战略家以其远见卓识的气质、高屋建瓴的胆识和匠心独运的睿智,驰骋于军事和外交疆场,克敌制胜。由此称三“对”为中国韬略中之绝唱,恐不为过。 韩信的“登台对”
“登台对”是“萧何把韩信找回来,汉高祖在汉中筑台,拜韩信为大将。韩信登台后,向刘邦作了一个形势报告。韩信用简单的几句话,把形势说得很清楚”。
此“对”最精彩之处当数对项羽的分析,其点睛之处是“其强易弱”四个大字。
韩信告刘邦:项羽的实力,刘邦“不如也”。但项羽只是“匹夫之勇”,只具“妇人之仁”。项羽的所作所为,巳使“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项羽“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只要刘邦“诚能反其道”而行之,“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韩信此言,道出了国际政治的一些真谛:一是实力固然重要,但人心归向却是根本,得人心者得天下;二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三是霸者因“实失天下心”、 “其强易弱”,霸者乃“真老虎”不假,但它也有“纸老虎”的一面,此点最应为反霸者所铭记。
韩信的“登台对”并非虚言, 刘邦最后打败项羽一统天下,“登台对”功不可没。 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也作了一个形势报告.肯定天下三分的形势”。
在三百余字的“隆中对”中,诸葛亮先让刘备预“知”天下将鼎足三分之大“势”;继而又助刘备谋划“跨有荆、益”以及东联、西和、南抚、北伐之 “造势”韬略;最后再告刘备“借”已之作为“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民心可归之 “势”和“借”雄踞江东的孙权“以为援”之“势”, 在“天下有变”时伺机行事,“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隆中对”堪称是“谋势”之巅峰。它在“谋势”之前,先已“知势”;“谋势”之中,善于“造势”;而“谋势”之妙,妙在“借势”。三国时,刘备最弱,但却能谋得一个蜀汉赖以生存几十年的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不能不归功于诸葛亮“隆中对”的“谋势”之道。
王猛的“扪虱对”
“扪虱对”则是晋朝的“王猛见桓温时扪虱而谈”。
王猛在同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扪虱而谈当世之务”时,见常人所不见,一针见血地揭穿了桓温为篡晋而深入秦地却又无灭秦之举的不可告人的意图。桓温 “默然无以应,徐曰:‘江东无卿比也’。”其实,王猛的远见卓识,远不只是在“扪虱对”时。事后他拒助桓温而择事符坚,也足见其实非等闲。在王猛的扶助下,符坚称帝的秦国出现了汉魏以来少见的盛世。
公元375年,王猛病危,符坚问后事。在临终赠言时,王猛忠告符坚切勿攻打正朔所在的东晋,但必须消灭鲜卑和羌。不幸符坚不听,终遭覆灭。
在国际政治中,高瞻远瞩极为重要。高明的外交家应不汲汲于鼻子尖下的寸利,而是为预期可能到来的风暴预布棋局,这或许正是“扪虱对”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