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蔡美儿和她的两个女儿。(本报资料图片)
谈到中国式家长,这让我想到2011年的一本美国畅销书《虎妈战歌》。这本书的作者,耶鲁大学的教授蔡美儿是美国第二代华裔。她不仅自己事业有成,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成功。两个女儿学业上门门得A,在音乐方面也显露出不同寻常的才华。她在书中强调女儿的优秀正是因为秉承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高期望和高要求及严格家规。虎妈的高要求有时也让她做出一些与西方现代家庭很不搭调、非常不近人情的决定,比如她规定女儿每天都得练习钢琴和小提琴。为了每天练琴,她不让女儿参加同学的生日派对。她还因为女儿的生日卡片做得不够漂亮而拒绝接受其手制贺卡。书出版后,虎妈的中国式教育在美国遭到了很多人的吐槽,称她“虐待孩子”,也引起了很多有关中西式家长教育异同与优劣的讨论。
对于我们这个中欧结合的家庭,我很自然地会比较中西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不同之处。来英之前我读到很多有关西方亲子关系的文章,大多是写西方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很民主,家长不会给孩子那么大的学业压力,会给孩子很多自由空间。孩子们可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主,当自己的主人。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方式长大的我,很向往这种西式教育方式。
来英之后,我有意识地观察了身边的家庭亲子关系。渐渐地我发现我之前所向往的西式家庭教育方式并不如我所理解的那么简单,而是有个复杂的发展过程。
1963年到1974年发生在西欧和美国的社会运动挑战了西方传统的教育方式,包括家庭和学校的。这次的社会运动反对传统独裁式教育,强调孩子的权力,鼓励孩子挑战权威,从而改变了很多家长及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权。这才有了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的西式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不过,70年代之后西方的教育也经历过从之前过于独裁到另一个过于自由的极端。现在,家长和学校又开始强调纪律的重要性。毕竟,过犹不及,凡事需要平衡。
在英国和德国,有很多家长和中国家长类似,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过不同年代不同社会阶级的家长表达的方式会不同。比如,我的德国婆婆作为西欧社会运动之前的一代,她的教育方式就比较传统,与虎妈类似:高标准严要求,有很大的权威。比如在学习乐器方面,她也是替孩子决定学习哪种乐器,而不会听取孩子的想法。我的先生到现在还对父母逼着他学习吹小号而耿耿于怀。不过也许正是这种严厉要求,他们家几个兄弟都考取名牌大学并且博士毕业。
我们的邻居,属于西欧社会运动之后的一代,典型的英国白人中产阶级家庭,女儿在一个私立女中上初中,她平时学校功课很紧,业余时间除了学习音乐,她妈妈还让她跟我学习汉语。她在学校里学习拉丁语和法语,中文是她的第三外语。她妈妈告诉我学习汉语与考试升学无关,只是为将来就业做准备,随着中国的强大,汉语变得很重要。从每次交谈中,我可以感觉到妈妈虽然也尊重女儿,但是女儿还是承受着巨大压力,她在学校门门功课得A。学校功课再忙,她还是坚持不懈学习汉语。她对我说她对自己有要求,不能找借口不学汉语。看来妈妈对女儿的高要求已经变成女儿自己对自己的高要求。
越是近距离接触西方家庭,我越觉得中西方家长之间的差异并没我之前所想的多,反而看到更多的相似性。中西式家长教育的不同更多的是与父母本身不同的价值观,教育程度及经历相关。再回到“虎妈”蔡美儿,作为耶鲁大学的教授,她的价值观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代表,她对子女的培养也是精英式的。她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式家长在亚洲和西方国家的许多社会精英阶层家庭中可以找到。她所说的“中式教育”并非中国独有。
至于中西式家长教育的优劣比较,很多讨论认为西式教育给孩子自由,鼓励孩子的创造性,而中式教育压抑个性,不利于孩子创造性发挥,不过,中式教育能锻炼人的毅力,培养刻苦精神。对于这些优劣式,我倒认为这其实是传统与当代教育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中西式之间的差异。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中国式家长也有了很多变化。有越来越多年轻一辈的中国父母采用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孩子,而在西方,也有很多家庭开始反思现代教育理念,从传统理念中学习。中西方家长,似乎越来越接近。“天下父母心”,怎么当家长,中式还是西式?最重要的还是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平衡点。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