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察评论 / 英国信用体系的“温柔陷阱”

英国信用体系的“温柔陷阱”


多年前刚来英国时,和几个朋友趁周末到乡村小憩,在游览一个偶然路过的庄园时,切身体会到的英国诚信文化,让我们一行从小受东方文明教育的远道来客大开眼界。

那个乡间庄园的门口无人把守,因为常年对游人开放,大门一侧的小房子被主人开辟成一个家族和庄园历史的小展厅和售票处。门口的标牌写明了售票处无人值班,游客需要凭自觉按照标明的票价自助购票,将票款放进一个没有上锁的小木箱里,并自己从这个钱箱里找零钱,然后自己取票作为收据。

在买票时,我和同行的朋友们都好奇地“偷窥”了一下票款箱里的钱——从一英镑的硬币,到10、20英镑的钞票,厚厚一摞应该有几百英镑的样子——这个场景,立刻成为我们的话题:“靠自觉买票不说,这么多钱放在这里,难道不招贼吗?”

在英国生活得久了,经历了更多的无人售票场景,以及更多的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各类事情,逐渐体会到一个社会诚信文化的价值所在。

当一个人仅仅凭借着自己的名字就从银行拿到一个能透支上千英镑的信用卡时,我们知道——有诚信能够处处获益;当一个人尝试多次发现没有商家愿意跟他签手机合同时,我们也知道——无信用几乎寸步难行。

当然,英国社会的诚信文化和价值观绝非完美,也不是自古如此。和中国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截然不同的是,英国主流文化的根基是信奉基督教中“人生来有罪”的观念,因此处处通过道德和法规来约束人们的罪和恶。针对工业产业革命后期出现的交易欺诈、赖账等信任危机,早在1830年,英国就出现了世界第一家征信机构。此后,政府也不断通过立法完善信用体系。

作为生活在英国的中国人,在被中英文化差异 “撞了腰”之后,我们逐渐明白,个人财务信用仅仅是英国信用体系的冰山一角,而整个社会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诚信体系,才是一个 “温柔的陷阱”。

英国“信”“用”要素

相信每个初来乍到英国的中国人都会被银行的开户程序所困扰。

和国内开户时仅凭一张身份证搞定不同,英国的银行要求我们至少提供一个有效身份证件和一份符合要求的住址证明。护照自然是最有效的身份证件,但是住址证明呢?留学生需要通过学校获得银行认可的地址证明信,其他人则要费尽心思通过租房合同或账单来证明自己的住址。

银行之所以谨慎,是因为银行账号是个人财务信用的开端。而银行要求提供的身份证件和地址证明则是英国征信体系的两大基本要素——名字和住址。英国三大信用记录的征信机构——Experian、Equifax和Callcredit——在收集个人财务信用信息时,身份和住址构成信用记录中最基本的“信”。

当你凭借名字和住址这两项最基本的“信”在银行成功开户的同时,银行已经将你开户的“信”转化成了消费信贷的“信”。你还要经常“用”才能积累真正的“信用”。

这里的“用”,不是简简单单的存款取钱靠现金消费,而是要不断地“用”银行信贷的“信”。比如能够及时还款的小额透支、设定消费账单自动还款,以及办理信用卡等。

中国人通常排斥借贷消费的习惯,比如拒绝办理信用卡等。当我们不 “用”“信”,也就很难积累“信用”。因为无论是银行还是征信机构,都没有我们的“信贷使用”记录时,又如何为进一步授“信”做决定呢?

因此,在商业信贷成熟的英国,积累“信用”的基本方法,就是良性地“用信”。但这个积累“信用”的过程,是有游戏规则需要遵循的。

外松内紧的“温柔陷阱”

正如英国高校的“宽进严出”原则——录取过程中执行相对宽松的政策,但对学生日常和毕业的考评上则非常严格——英国的诚信体系,尤其是社会诚信的评估和监督体系,遵循的是外松内紧的原则。

从踏入英国前的签证申请,到进入英国前的边境检查;小从买门票、开银行账户、签手机合同,大到分期付款买车、按揭贷款买房等,个人诚信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个人信用的背书。

信息电子化发展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在英国生活,时时刻刻留下来得痕迹一清二楚。我们走过路过的地方,闭路监控电视无处不在;我们上网浏览,每一个点击在后台证据确凿;我们消费购物,购买习惯品牌喜好一目了然……总之,我们无处可逃,因此所作所为都有痕迹,被征信到信用记录里,就处处是“陷阱”。

从个人财务信用方面,一次疏忽晚交的账单、网购过程中一不留神错过的小字条款等,都有可能在信用记录中留下长达6年的瑕疵。尽管英国三大征信机构并没有覆盖所有的商业机构和政府税费部门的记录,但是英国疏而不漏的信用信息征集系统总是能捕捉到客户的不慎。

在个人财务信用的监控体系之外,各个行业和政府部门同样存在着不同的诚信数据库和评估系统。

比如,很多商业机构或行业协会都有自己的信用名录,或者“黑名单”。最近,英国BBC《广角镜》栏目曾曝光建筑行业长期存在的“用工黑名单”,不少从业者多年前的一次迟到旷工或和分包商的一次据理力争,都有可能让他长期得不到业内主流公司的雇用或合同,个别人从此与建筑行业无缘。另外,在出租车行业、保姆和家庭看护等行业存在的从业人员“黑名单”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政府诚信系统更强大

尽管英国个人财务信用征信体系、商业机构的信用名录已经非常完善,但是,这些系统在英国政府机构的个人信息系统面前,微不足道。这也就意味着,英国政府信用系统的“温柔陷阱”更深。

英国政府为了行政管理和居民福利等需要,不同的部门和跨部门之间的信用系统无比强大。比如,个人财务信用体系中不包括的居民纳税、缴费、驾照、交通罚单、急诊就医、甚至垃圾分类等记录,政府都一应俱全,因此在英国的政府部门办任何事情,都是要老老实实地、一五一十地提供准确信息的。

对英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外来移民,很容易不慎陷入政府信用系统的“温柔陷阱”。

比如,父母为了年幼孩子的健康,经常带孩子看急诊,看似平常的事情,在政府的数据库里,就成为这对父母在系统中“监护不利”的负面记录。

比如,英国很多地方政府通过监控居民的垃圾,了解居民的生活习惯,从而防止部分居民不当申请福利或其它社会救济等。尽管媒体不断曝光,但是屡有民众掉入“陷阱”。

有朋友在申请英国国籍的面试环节,发现政府的诚信系统数据库中,从自己七大姑八大姨的亲属信息,到自己停车被罚;从哪一年换过银行,到哪一次申请手机被拒;从哪年哪月搬过家,到几月几号回过中国……一趟面试下来,突然领悟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事无巨细全部在政府的掌心。

一直以来,旅居英国的华人经常受到英国政府的“特别关照”,从移民监控,到申请各类签证时的严格审查,从侧面反映出政府对华人信用的怀疑态度。面对英国全社会强大的信用 “陷阱”,华人还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