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华人涉足伦敦西区戏剧界
这是我经历的最特别的一次采访,两位受访者,一位是人人羡慕的金融精英,一位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份,但他们跟我聊的却都是同一件事——他们的西区戏剧人生。
伦敦西区(West End of London)不足1平方英里的范围里汇聚了大大小小近50家剧院,每年,有上万场的戏剧在这里上演,仅票房收入就数亿英镑。今天,这里早已是英国表演艺术产业的代名词。
但当我们走近伦敦西区,才发现,美丽光环的背后,其实是无数戏剧人呕心沥血的付出,和对戏剧不曾磨灭的热情与执着。在采访中,身在Mayfair区(梅费尔)的知名对冲基金,却同时在舞台剧《美好事物》担任助理制作的王欢告诉我,他的一位家境普通,在牛津学化学却一边演戏一边唱美声的朋友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知道自己挣不了多少钱,也知道自己很可能以后出不了名,但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分不开哪部分是人生,哪部分是戏,所以就这样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地活下去吧。”
对于英语不是母语的华人想要涉足西区,更是难上加难,首先是语言和生活背景的苛刻要求,其次便是微薄且不稳定的收入。王欢说靠他这样在西区制作一台舞台剧的收入,连一件普通大衣都不见得能买得了,为《悲惨世界》做中文译配的邓京更加直接,称做这件事是“彻底的负支出”。
结束采访,我们发现更多华人正在以一种独有的方式闯入伦敦西区——他们有自己的主业,用来挣面包和水,下班后有自己的戏剧人生,用来完成梦想。
虽然付出很多,但用王欢的话说:“这是另一种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