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是我最早的作品,拍摄于1989年。从1989年6月份开始,到1990年的春天我结束了拍摄。现在的这个展览是我从整个系列中选出的,一共有19幅,在伦敦的HUA Gallery展出。实际上这是一本完整的摄影集中选出的作品,这本摄影集叫做《胡同一百零一巷》,它讲述了北京胡同在当时的历史现状背景下的故事,对我而言,胡同当然是北京城市文化中最基本的元素,同时也是北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环境。所以它不但是活的历史文物,也是北京人活着的地方。” ——徐勇
胡同,始建于中国元明清,它的名字来源于蒙语中的“Hutu”,实际上指的是水井,因为在蒙古族的生活中,有水的地方就有蒙古包,就有很多的居住地聚集,所以一般蒙古族在草原上把一个城市聚集的地方叫做胡同,就是水井。历史上当蒙古族占领中原以后,就把老百姓居住的环境也叫胡同。浩特就是胡同的意思,到了汉语里沾边成了胡同。在古代的时候,居住的厕所是没有的,北京从80年代开始城市有很大的变化,现代化过程中胡同就被很多人渐渐地忽略,然而,摄影艺术家徐勇用相机记录了胡同的景象,将它们最初的样子保存了下来。最近他带着自己的胡同摄影作品集亮相西伦敦的HUA Gallery,为伦敦观众带来了拥有独特东方建筑韵味的“胡同文化”。本期的《华闻周刊》我们就随着徐勇的镜头,走进北京的胡同。
胡同建筑——曾被遗弃的建筑美
徐勇说,在20年前他拍摄胡同的时候,还没有人把“胡同”作为题材,甚至在媒体文章里面也很少提及,当时的审美眼光把胡同遗弃了,甚至把它看成了北京城市的破烂,没有文化的历史和价值。在改革开放80年代的时候,胡同又被当做 “阻碍”现代化进程的“怪物”被拆迁——所谓用旧了的生活器具,因此当时北京的媒体、艺术家和作家并没有把胡同当回事。然而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徐勇开始接触北京的胡同,他骑着自行车,用相机记录了当时还处在萧条中的胡同们,用黑白的相片留下了宝贵的胡同原貌。
“在我的眼光里胡同是很特别的,可能是由于我从小生活在上海,没有在北京生活过很多时间,我对胡同有种别样的感情。在80年代我在北京广播公司工作,给美国的一家公司拍中国的记录片,是有关记录中国的专题画,当时我就拍到徐悲鸿、齐白石他们居住的环境,那时候这些艺术家就是生活在胡同里进行美术创作。所以我通过摄像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拥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胡同,看地就比较深刻。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文物、不同的社会地位,那个时候就想照这个形式把胡同拍下来。”徐勇坦言能够有这个作品集的诞生是一件十分凑巧的事情。
“89年我下海以后,觉得没事情干,胡同刚好符合当时我个人的心理,所以就抽出时间拍摄了北京胡同。对我而言,我是对胡同展示的环境感兴趣,并不是对胡同的本身感兴趣。还有当时百姓的生活现实所反映出来的气氛,也让我印象深刻。胡同的美除了建筑本身以外,它也成为北京胡同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城市文化建筑的基本元素,如今北京的城市文化、格局被不断破坏,胡同是除了城墙之后,被破坏地最严重的,当时我拍摄的时候,说不出名字的胡同还有很多,90年以后只有200多条,变成了很珍贵的建筑形式。”在谈到拍摄这个胡同摄影集的创作过程时,徐勇流露出了对胡同的深厚感情。
胡同影像——北方生活的忠诚记录者
相比较于在五口通商后才始建的上海弄堂,北京的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形式,它们一家一户,独家而居;后来胡同又变成大杂院,所能表现出来的更是四合院大家庭温情的一面,比如院子的鸟笼、庭院的象棋盘等,都反映出北京的文化生活和北方的文化特色。
在拍摄这些胡同的时候,徐勇也进行了一些选择,除了抓住胡同的表面景象之外,他也有对北方生活进行真实记录,“这里所有的画册里面的一百零一张照片里,没有一张是雷同的。 通过空镜头,我想将中国社会的丰富信息,诸如那些看似锅碗瓢盆的日常生活的图片用它们最初的样子对外呈现。”徐勇说。
在谈到拍摄这些胡同的技法时,徐勇坦言不同于别的艺术创作形式,在摄影创作的时候,一般都会运用很多夸张的技法,比如变形、透视,但是他在拍摄这些胡同的时候想用的更是一种简单朴实的语言,用简单的语言老老实实地去拍,所以拍地非常的朴实真切。看上去黑白的相片,平凡无奇,但是实际上徐勇在技术上的控制很严格——看上去很实在,但是实际上却显得非常深刻。“用很平实的语言去体现很多附加的东西,其实这样的技法是最适合胡同的感觉,也因为这样,这些早期作品对我以后的创作影响比较大。”“当然我在这么多幅拍摄胡同的照片里,用春夏秋冬的四季类别加以区分,我故意使用黑白的色调,当然这也与当时北京的格调符合——主体建筑都是灰的,北京城市的主色调就是灰色,除了宫殿的辉煌,油画的底色就是胡同的灰色。当然现在很多的胡同都已经进行改造,很多墙已经全部粉刷了,表面弄得特别漂亮,胡同停满了汽车,不同于当初宁静的状态,那时我的照片所呈现的胡同,是一种连自行车也安静停靠在旁的寂静。”
胡同的摄影作品——东方文化的含蓄美
徐勇的这本有关胡同的摄影集当时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很多的关注。难得地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老布什也是徐勇《胡同一百零一巷》的粉丝。
“当时老布什是作为美国外交部住在北京的,经常骑着自行车跟他的爱人芭芭拉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西方人很喜欢这个系列,在90年代初我这本摄影集刚问世时,就有很多人想购买,它变成了对于中国文化的初次收藏,因为中国改革开放那会儿,胡同在外国人的眼里是很神秘的,来北京旅游的外国人也不能随便进入这个胡同,胡同给人一种“很奇怪、很危险”的感觉,每个人都很想从胡同里窥探到一些蛛丝马迹,因为这些照片对于胡同的记录是比较真实,反映出了当时胡同的现状,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对我而言,也正是因为这本摄影集,衍射出很多对传统胡同的宣传,对胡同的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拥有很多现实意义。”
看到徐勇拍摄的这些胡同建筑的原貌,无论是黑白底色下的苍凉,还是体现北方聚集居住文化的“大团圆”,抑或在西方眼里它所表达的“东方神秘感”,我们都会感叹传统建筑之美。随着当下物质文明的发展,这些曾经可以跟西方的巴黎、罗马古典文艺建筑所媲美的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好像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世界。正如胡同,它在经历了拆迁改造之后,变身成为了高楼大厦,或者成为了“新型”旅游景观。面对这遗失的“古典建筑之美”,在我们感叹可惜遗憾之余,也因感谢像徐勇这样的摄影艺术家,将胡同最初的样子,通过相片展现出来——平实但是深刻;简单但却永恒。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