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甲妮
华闻周刊:第4届万像电影节,在电影选择上与以往做了怎样的调整?
贾振丹:万像电影节专注于新生代导演和演员的作品。同时,一个好的电影作品应该既有艺术元素,又有商业元素;但最根本的还是讲故事。只要能将好故事,能展现我们的理念、文化、生活,甚至是历史的这些电影都应该将它集中过来一起。开幕式选择了影片《人山人海》,导演蔡尚君也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导演银狮奖。我们希望能将好电影、好故事告诉英国人。
华闻周刊:据你了解,当地主流社会是如何看待这项活动的?
贾振丹: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第一届电影,对于英国人来说可能是好奇,第二届可能是进一步的接触,第三届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他们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兴趣,想去认知这个事情。所以,这一届,我设定的主题是合作与真正的文化与经济的交流。中英双方的影视、动漫如何进入到对方的市场。这就是我正在考虑的以什么方式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
华闻周刊:西方人会不会认为,这样的华语电影节,无论是在英国、法国,或纽约等其他国家,都只是当地社会文化中的点缀而已?
贾振丹:海外有8大华语电影节,万像是其中之一。我们认为电影节存在的本身意义,除了是我们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平台之外,更多的是我们直接把我们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与国外直接进行结合与交换。也就是说我们去人家那里做客,学人家的东西可能更快一些。好过于邀请别人,还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来,所以我们主动出击把我们的文化深入到别人国家去做宣传。同时,我们可以吸收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再引入到国内。这是一个信息的交换、服务的交换和市场与技术的交换。这是其一,其二就是我们希望西方人能知道中国同样也是一个电影制造大国。
华闻周刊:也有人会从万像电影节的展映影片中,感受到这个活动是内地文化产业的海外延伸,您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贾振丹:这不仅仅是中国内地文化的延伸。我认为华语电影节可以用三个词形容。“走不去”,让中国影片走向海外;“引进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电影节的“自我价值”,它能产生一个质的变化。我们展示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作品,这就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电影是在发展的。
华闻周刊:中国的不少著名电影人都获邀参加万象电影节,但他们是否不仅仅想和这里的华人影迷接触互动,也希望通过万像的舞台,和当地同行切磋交流,您觉得万像帮助他们实现这样的愿望了吗?
贾振丹:这些明星来到英国,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帮助中国文化在海外“走出去”。他们自己也希望能够在推动中国电影、中国文化方面能够发光发热。这一点我很感动,他们为了配合万像电影节,不会太计较代价。我们也希望他们在万像电影节上,是一种国际上的展示。
华闻周刊:有注意到,在这一届万像电影节上,你希望作为中外电影的媒介,将合拍和推广作为今后的重点。其实,目前世界范围内,华语电影节也有不少。大家都致力于将中国电影推广出去,你觉得这件事情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贾振丹: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作品本身,我认为发行和宣传的渠道比较匮乏。很多电影人花了太多精力为了争取拿到广电总局的批文,为了在中国范围内拿下多少个公映屏幕,因此就在海外推广上也就没有那么多精力了。截止到这个月,今年有近800部电影作品,但真正能上院线放映的连130部都不到。
华闻周刊:语言在电影输出这个环节真的是很大的问题吗?
贾振丹:语言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但不是最困难的问题。有很多电影导演及其作品受到了国际关注,像李安、王全安和蔡尚君。他们同样是中文对白,英文字幕。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相对于对国际市场的认知和了解,这个更重要。
华闻周刊:今年,您受邀出席了在绍兴举办的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它是民众票选的全国性电影节,万像今后会向这样的类型发展吗?是否会把海外华人发展成为更成熟的观众?
贾振丹:受邀很荣幸。通过参与金鸡百花电影节,无论从执行、管理和策划上,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在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闭幕式现场,我看到了101位观众参与评选他们心中的优秀影片以及电影人,我们感受到了公众的力量。我希望万像电影节今后能够吸引不止是英国华人,还有英国本土人共同评选他们心中的优秀作品。可能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帮助中国电影更快地走向国际。
华闻周刊:接着上面的问题,万像电影节今后是否会支持更多英国本土华人创作的影片参与,是否可以为他们搭建中英合作合资的影视制作合作平台?
贾振丹:我计划在明年第5届万像电影节上,在中国和英国两个赛区举办微电影大赛。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青年电影人,范围不只是华人,还有英国人都可以参与其中,通过网络由大众评选出最喜欢的作品。
华闻周刊:在今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您也与中国电影海外推广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铁东,主要研讨了通过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搭建的平台推动华语电影可持续输出、中国文化打包式走出去的方案。是否有具体的合作计划与安排?
贾振丹:我们主要围绕中国电影如何走出来,如何在海外产生票房等方面进行讨论,后来决定就是让这个事情“动”起来。只有一直运作下去,才可能有发展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