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甲妮;实习记者:王思斯)
“中国独立电影”,从诞生至今已有超过二十年的发展史,但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仍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电影种类。然而在两位英国影评人眼中,这种现象不只发生在中国,类似的情况在英国独立电影的发展阶段也曾出现过。他们相信,在中国不断透明和开放的今天,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非主流”独立电影走进主流院线。
“可能是因为取材比较写实,相对话题要‘小众’一些,或者会触碰到社会敏感话题,再或者是因为我们国家比较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导致在国内基本了解不到,也接触不到有关独立电影的信息。”一位前来观影的张小姐在影片《小武》放映完毕后对记者说。同样,也有些来自中国的电影观众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影院的大屏幕上看到中国独立电影。
对于中国独立电影目前在中国国内的发展,影评家Chris Berry认为,中国独立电影从中国诞生之日起并未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发展。这或许和中国国内的媒体大环境不无关系,但同时,也要从中国独立电影本身来分析。“就从定义上而言,独立电影无论是在制作上还是在发行上都不会依赖于电影发行公司,很多拍摄独立电影的导演,也完全是出于对独立电影的热爱,以小成本小制作的一种电影模式表达自身对这个社会的态度、想法,创作本身并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市场,仅仅是想通过一部电影来体现自己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没有‘商业化’的投入,也不会有很好的‘商业化’的产出。就在中国现阶段的电影发展上,难以体现出商业价值的电影,也很难体现出电影本身的价值。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没有利益,也就没有价值。”
然而,英国影评家Nick Roddick认为中国独立电影的传播并不应局限在主流院线,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中国独立电影得到了展示和传播。“事实上,我也是通过参加几大重要的电影节活动才了解到中国独立电影的。你要知道,在英国,对于非英语类型的电影,能够登陆院线上映的也是十分有限。好在如今科技的发展给观众们创造了许多除去影院以外,其他许多的观影渠道。而也正是新技术的发展,才给国外的观众更多了解中国独立电影的机会。”
同时,影评家Roddick也认为,中国独立电影所刻画出来的是一个真正的中国,是现代中国的一种真实映像,而在“真实”背后,太多的现实被“赤裸裸”的揭示,这也就使得独立电影难以通过国家的审核,难以通过公开渠道放映,只能转而成为一种“地下电影”, 在某些非公开的形式下才能得以传播。而Roddick也同时表示,“其实世界上大多数独立电影的发展都在面临这一窘境”。
Roddick坦言,即便是在媒体环境相对宽松的英国,独立电影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也是“磕磕绊绊”。虽然从眼下看,英国独立电影已经渐成体系,发展得要比中国独立电影成熟一些,但Roddick始终认为,“差距”的存在,并不能反映出独立电影的发展趋势。“如果说真的是有差距,也是由一些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中国独立电影的滞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历史问题的体现,这种“差距”的存在并不代表说英国的独立电影在发展上就真的比中国的情况要好多少。即便是出于人们自身情感、想法的表达,在这种非主流的电影模式下,在变化莫测的审查制度下,这些看起来本身特别简单的事情,却变得特别艰难而且复杂。”在这个问题上,影评家Berry同样有所感触,“在英国,独立电影是被划分为商业电影类型之外的‘非主流’电影类型。就这一点上,中英两国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不过,对于未来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前景,两位影评家还都是觉得“十分乐观”。随着中国不断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媒体大环境也在一个慢慢的变化过程中,Roddick觉得,“同前几年相比,现在的中国比以前更加宽容,更具包容性”。而Berry也认为,在未来的中国,国家应该考虑用电影级别划分制来慢慢取代现有的审查制,这会使得那些致力于“非主流”电影的电影人们更具发展空间。而在本次电影节的策展人看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开放,媒体开放空间的逐渐宽松,观众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独立电影的接受度和包容度会越来越高。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走进主流院线,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虽然中国的“商业片”在西方国家有着很高的曝光率,但始终有这么一群人,会在大荧幕的光环背后,注视着独立电影的起起落落。正如现场的一名观众所言, “独立电影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他的真实。同样也是这份真实,使得独立电影得以区别于主流类型的电影。这种电影是人们自己的电影,与市场无关,与利润无关。独立电影的存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同样的,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方式,让我们能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社会更好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