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魏秧子)
北京交响乐团是中国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之一,秉承着“中国交响乐之父”李德伦大师的传统,北京交响乐团在近20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进行着高雅音乐会的普及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古典音乐,感受经典的魅力。
让英国的年轻人领略中国音乐
这次的伦敦之行,伦敦爱乐乐团特别安排了伦敦当地的中学和小学的学生乐团与北京交响乐团的大师们交流学习,并进行公益演出,把中国的特色名曲带进伦敦的校园。
对于这次去英国校园的演出,北京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谭利华表示非常高兴。他说这次北京交响乐团会到伦敦的一所中学,会带去很多中国的民歌,将中国的民歌用交响乐的艺术形式进行加工。通过与这些“小音乐家”合作,让英国的孩子们领略中国音乐的特色。
谭利华认为,这样的安排和北京交响乐团向年轻人普及古典音乐的初衷非常吻合。交响乐作为一种古老的西方经典音乐,在西方国家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而在中国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中国的交响乐还很年轻”,他觉得年轻的中国交响乐和西方交响乐的年轻受众一起交流,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这次与小音乐家们的合作会带去一些有着浓郁中国风的中国民歌,英国孩子们会不会难以理解这些中国音乐?谭利华显然不担心,他说:“音乐是流动的语言,它会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虽然是中国民歌,但是感情的传递是没有障碍的。”
在中国做交响乐很幸福
既然是源自西方的音乐,交响乐在英国的发展和传承应该要比中国好,但是谭利华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他的很多英国同行都很羡慕中国的交响乐团,因为“在中国听交响乐的都是年轻人,而在英国听众都是年纪大的观众。你们的未来有这么多年轻血液”。“交响乐是一种高雅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它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谭利华说。“所以,在中国做交响乐其实是很幸福的,因为我们拥有这么多的年轻听众。”在他看来,年轻听众才是壮大古典音乐的人。
其实,从1994年起,北京交响乐团就在总指挥谭利华的带领下,致力于学校的交响乐普及活动。今年还开展了“高雅音乐进校园”的演出和交流活动。十八年来,乐团的音符“走进”了学校的各个角落。为交响乐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听众。谭利华认为古典音乐的培养应该是从小开始,针对不用的年龄层,注入不同类型的乐曲。“对于年纪小的孩子,要多给他们听一些有趣的、简单的曲子;青年观众可以听一些比较深刻的,有深度的曲子。”谭利华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初见成绩。对此,北京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梁大南觉得:“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大家都意识到了古典音乐的重要性和魅力。”
其实,将古典音乐带入校园,走进年轻观众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德国柏林爱乐乐团、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和伦敦爱乐乐团等知名乐团也都组织了各种面向高校、面向中小学的普及古典音乐的活动。
中国的交响乐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就像这次伦敦奥运会的口号一样“激励年轻一代”(Inspire a Generation),让古典音乐深入年轻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