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陈甲妮)
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即将于7月底举办的伦敦奥运会,“奥运”将北京和伦敦这两座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不少英国民众因为奥运会才开始慢慢了解北京、了解中国。还记得2006年在英国读书时,学院里的一位老师好奇地问:“中国字是从左往右写,还是从右往左写?”我诧异地看着老师,心想“从右往左”写汉字的历史已经过去很久了。
在英国,中国视像艺术节的组织者湛旭华和谢晶晶就希望通过伦敦多个地点的作品展览和影片放映向英国民众推广中国艺术文化,展现真实的当代中国。已是第二届的中国视像艺术节在今年,特别选出了“奥运”和“奔跑中国”作为此次活动的关键词。很多人能感受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社会和普通人生活的“余震”,湛旭华希望中国视像艺术节将这两个城市的记忆融合,为英国观众带来中国的奥运记忆。
在开幕纪录片中,关于北京奥运的纪录片《居委会的圣火》受到了不少西方观众的喜欢。讲述的是居委会接到上级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保护奥运火炬在辖区内安全通过。这让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既兴奋又紧张,虽然从未受过任何特殊的训练,但丝毫都不影响他们的信心和斗志!于是区内居民总动员,连大爷、大妈也参与了喧闹、热情和具有无限想象力的“奥运火炬保卫战”。
然而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场体育赛事带来的效应。在兴建大型运动场馆、设立众多奥运相关项目、全民为之呐喊助威以外,中国如同在奥运竞赛中般奔跑向前。在这种对速度和掌声的追逐中,人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导演曹丹用了十年的时间创作的纪录片《龙船》恰恰解释了这个问题。影片通过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龙舟赛在广州番禺市的10年变迁、当地人搬迁与城市建设的联系,讲述了中国南部珠三角地区的小谷围岛三年内从农村被建设成广州大学城,其中的练溪村奇迹般地被保存下来,改造成民俗旅游区。本片透过端午节龙舟竞赛这个传统的习俗,探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人民生活快速步入现代化,乡土生活逐渐离开人们视线的故事。
在本期的深度访谈中,湛旭华和谢晶晶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能让英国观众们看到更多关于中国现实实情的作品,增进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在选择作品方面,我们是特别考虑了我们不想只是针对中国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而保持一个普通老百姓生活喜怒哀乐都包容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