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来,我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小桥上晃,一直在挣扎中前行。但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慈善的种子,只要我们提供阳光、土壤和水分,它们一定能生根发芽。我愿意成为这样一片蓝天,或许,可作一方沃土?也许,就是一滴水!”
2004年8月,一个以关爱中国收养儿童为宗旨的慈善机构——母爱桥MBL (The Mothers’Bridge of Love)在英国伦敦创立。十年磨一剑,母爱桥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帮助数千个家庭和他们的孩子建立了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它的创立者,旅英作家、媒体人——薛欣然来说,这十年既是与母爱桥一起成长的十年,也是在“摸爬滚打”中艰难前行的十年。在中西慈善体系和文化的碰撞中,在中国志愿者和英国慈善信托董事的磨合中,薛欣然的信念依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慈善的种子,只要我们提供阳光、土壤和水分,它们一定能生根发芽。
举步维艰的慈善路
建立母爱桥慈善机构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2004年6月,薛欣然在世界各地出书、讲学、开会,走了很多地方。这一次,让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了很多国家被收养的中国女孩。她激动地说:“世界上有这么多被收养的中国小姑娘,我们以前竟然不知道。而且她们无论被哪一国收养,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中国妈妈不要我了?但是作为一个母亲,一个中国母亲,我得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回到英国后,薛欣然联系了另两个朋友,三个女子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一个慈善机构,帮助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女孩,让她们在心灵上找到民族的归属感。
薛欣然进一步了解到,至少有15万的中国女孤儿被西方27个国家领养,她们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对于这些被收养的儿童,她们最需要什么?“我认为,她们最需要母爱,不仅是收养母亲给予的爱,还有来自她们所成长的社会所给予的关爱,以及有一天,她们成为母亲后所要付出的母爱。”很快,薛欣然就决定用“母爱桥”这个名字来给这个慈善机构命名。虽有壮志却没有专业知识的她,聘请了英国律师为母爱桥申请国际慈善注册。
在英国成立一个慈善机构,并非易事。律师告诉她,英国的慈善体系非常规范,申请一个慈善机构的手续复杂,需要法律认证、NGO资格论证、项目需求评估等一系列审核程序,一般需要18个月才可完成。薛欣然清楚地记得,2004年8月16日,在递交申报后,她如约前往澳大利亚做自己新书的发行。让薛欣然万万没想到的是,审批出奇地顺利,两天之后,8月18日母爱桥的国际慈善注册(慈善注册号:1105543)就通过了审批。然而,惊喜很快被担心和焦虑取代:因为根据英国慈善法则规定:一旦慈善号申请下来,必须在之后的三个月内启动相关活动。而薛欣然从澳洲回来后,已经过了二十几天。
“筹划期从18个月的缩短到百天内,我一下就懵了。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赶紧给国内的合作团队打电话求援。国内那边很快就有了回应:‘以咱中国的速度开设网站,时间没问题!’但是如何开展英国这边的慈善工作,我的脑中一片空白。”
由于对慈善工作毫无经验,薛欣然聘请了一位曾在英国高盛工作的马来西亚华人女性担任母爱桥的CEO。在成立两个月时,母爱桥就收到2200万英镑的捐助,这就像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可把薛欣然她们高兴坏了。可是,这位CEO却异常警惕,她在网上搜索到资金流入的异常,马上警告母爱桥办公室说:“我们千万不能接受这笔钱。这很可能是某个黑社会企图利用我们为他们洗钱。”原来这间公司想通过捐助母爱桥的形式走账,使其合理化,以便把钱转到他们在津巴布韦的机构。母爱桥及时阻止了这笔“送上门的金元宝”,也避免了进入国际刑警组织的黑名单。
在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之后,薛欣然遇到了第一个真正的困难。很多西方的收养家庭对母爱桥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觉得他们这个想法很好:因为他们的孩子在收养前后,大多尚无规范的中国孤儿院既不保存生母所留物品资料,也不提供收养后寻根访祖的支持,这等于完全断绝了收养孩子寻亲的可能性,而母爱桥的建立便能帮助孩子在生养文化和社会之间牵线搭桥。但另一方面,这些英国家长也担心,母爱桥是否有能力生存?中国是否有志愿者加盟?年轻的志愿者们能否了解中西文化里截然相反的家庭意识?有些家长甚至担心这背后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仅如此,母爱桥在运行的过程中,中西慈善合作体系的运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信托董事会(Trustee)是慈善机构中重要的决策层,他们在法律和慈善立项、发展等方面对慈善机构进行监督和协助。薛欣然依靠她在媒体和出版界积累下的深厚的资源,邀请了一批知名人士担任了母爱桥的信托董事。但一些信托董事认为:母爱桥应该由有经验的西方人管理。他们觉得中国人不懂慈善体制,有的中国人会把慈善活动当作商业利益,对受助群体没有责任,不可信任。而薛欣然认为,母爱桥的运行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慈善学习和训练的课堂,慈善的信念是需要热情和意志来支助的,而在中国管道式教育中长大的年轻人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去感知慈善对社会的功效,以便他们日后可在中国星火燎原,开展慈善事业。
中西文化碰撞的代价是,成立不到三个月,便有信托董事因为中国学生的参与而退出。雪上加霜的是,真的发生了如那位董事所料之事,一位仅在母爱桥办公室工作了一周的中国学生就在离别前骗取了一个收养家庭一笔钱!
不仅如此,英国慈善机构“年度审计”也让办公室的中国志愿者们无法适应。“他们几乎都没有写过年度计划、工作日程、财务记录,而这些在西方人看来最基本的东西。因此,中西团队合作常常是‘上战场’的感觉。特别是那些日常文件工作(Paper Work)令中国志愿者们十分不情愿。”而母爱桥为了规范自我,遵守制度,每年均是聘用职业律师完成年审的。
有时,薛欣然甚至问自己:“为什么我得要这样一个‘机构形式’来实现我的信念?我们做的很多事是不能用数字表格去量化的,这些文件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的志愿者都经历了什么,也不能概括我们给这些家长和孩子带来了什么变化。”
“英国严谨的慈善体系,中西教育及社会结构的差异,中国体制对慈善误解和排斥,有时真的令人窒息!”薛欣然如是说。
中国人不能再缺席慈善舞台
作为一个在英国注册却在中国开展大量救助活动的慈善机构,母爱桥既没有先例可供借鉴,也没有成熟的网络支持,而国内慈善体制的制约更让母爱桥如履薄冰。中英两国在慈善业发展的差距有多大?薛欣然说:“不仅仅是人们慈善意识的巨大落差,单纯从慈善法规的建立来说,中国就落后了几百年。”英国政府在1601年就颁布了《慈善用途法》,并确立了政府对慈善基金会的审理权,而中国在2009年才将《慈善法》草案送达国务院,但至今仍在讨论中。
但这一切并没有让薛欣然心灰意冷,在母爱桥创立的最初几年,薛欣然一边在困境中摸索前进。一边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建立母爱桥?“其实,我就是在寻求一个中国人的相互理解。我希望母爱桥成为华人做慈善的一个平台,所有的华人都可以到这里来,你来刮风,你来下雨,你来下冰雹,都没关系,我有这个承受量。”到了母爱桥建立的第八个年头,薛欣然终于想清楚了:慈善不是一个简单志愿行善的过程,而是一个人信念锤炼的历程。
这使薛欣然更坚定了继续与中国志愿者工作的意志,并加大母爱桥志愿者的培训力度。除了一年四次的志愿者培训,母爱桥伦敦总部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志愿者全方位地融入志愿工作。总部负责人肖莉、李旭等走进校院与志愿者们互动,解答他们对志愿工作的各种疑问,分享自己多年以来做慈善的心得体会;母爱桥还特地从世界各地邀请有志之士为志愿者们做讲座,与志愿者座谈,其中包括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于丹、毕飞宇等作家,还有中华书局的编辑、伦敦书展策划人和英国文化协会干事,以及一些与中国相关的商务文化机构的负责人等。母爱桥的“请进来”培训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做志愿活动。薛欣然还亲自带领着中国志愿者到荷兰、芬兰、挪威等国家与收养家庭交流,探访边远山区的领养儿童,为收养儿童所在学校提供文化活动项目。
在与大量收养儿童的接触中,薛欣然发现了一个很感叹的情景:“被收养的中国女孩子们一看到黑眼睛黑头发的女志愿者,第一个反应就是轻轻地触摸你,仔仔细细地看着你,搂着你,让你坐在她和母亲之间,再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的中国妈妈不要我了?”这让薛欣然意识到:收养儿童与中国人血缘和文化上本能亲近是不被地域文化所能割裂的,也是生长环境所不能替代的。如何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感悟我们的华夏文化,渐渐地成为母爱桥的“作业”!
薛欣然在与志愿者的接触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志愿者”这三个字代表的意义。“志愿者是什么?‘志’代表志向,‘愿’代表愿望,‘者’代表做人,我以为我们首先应该看重的是这个‘者’,一个人只有先做好自己,有责任关照家人,才能懂得如何回报社会。”去年底,母爱桥为每位接受培训的新志愿者准备了感谢卡,并且送给他们每人两张贴好邮票的明信片,希望志愿者们能寄给国内的父母和长辈。薛欣然说:“也许你每天和父母、长辈打电话、发短信,但是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你亲手写一封信更能使你们那从读书写字时代过来的父母们欣慰了。”做慈善应从善待家人开始。
薛欣然还认为,志愿者的“愿”,常常是慈善活动的误区,“我们的愿望,应该给受助群体他们所真正需要的,如果我们给了他们不需要或是不可能达到的东西,那个行善过程是没有结果的,这样的志愿行为不会出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所以薛欣然觉得,志愿者不应该将传播知识锁定在教室内,应该了解被助者的亟需,在挑水的路上,在砍柴的山涧,都可称为教育的课堂,尽量不增加孩子额外负担的同时,帮助他们敞开心灵、展开理想的翅膀,这样的能量也许远远大于一些有限的资助。“而志,则不必提,人人皆有志,只是在于否身体力行,但志不是一时之念,那是一生之信!”
我问薛欣然:十年来,你觉得母爱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是二十七个国家的媒体报道?是培养了成百上千的志愿者?还是和数千个收养家庭有过接触?薛欣然的回答出乎我意料,她说都不是,是她和志愿者的成长。通过母爱桥,志愿者对慈善事业,从不理解到热爱;对中国的贫富差异,从无知到救助;对于收养儿童,从不知所措到义不容辞。而她自己也对慈善、对志愿行为和对中西慈善交流有了一个“摸爬滚打”的了解,这也更坚定她要和中国志愿者一起走下去的意愿。“我不知道母爱桥所做的能对中国的慈善业有多少帮助,也许只是泥泞中的一条小径,但我相信一滴水能浇活一颗绿,中国人急需一片绿地蓝天!”
2012年2月,在母爱桥的组织下,澳大利亚艺术家Trish Amichi参与在南京白下区少年宫举办的儿童艺术画展。
2013年9月22日,母爱桥和慈善机构CACH一起在牛津举办中秋联欢活动,孩子和家长们正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做运动。
2005年,薛欣然在北京看望残疾女童红燕。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