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闻周刊记者:陈甲妮)
马友友在逍遥音乐节上共有两场演出,与钢琴家凯斯林·史托特8月29日下午在音乐节室内乐主场卡多根音乐厅演出拉赫曼尼诺夫大提琴奏鸣曲、现代作曲家格雷勒姆·菲特金的室内乐作品《L》以及巴西青年作曲家吉斯蒙提的作品。8月31日则在皇家阿尔伯特厅,与英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合作首演菲特金创作的一首大提琴协奏曲。
作品《L》对于马友友来说显然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那时马友友50岁生日那年收到的最有意义的礼物。他的一位和要好的朋友凯西·司徒德委托格雷勒姆·菲特金的作品为二人专门创作的。并取名为《L》,“50”一个浪漫的数字。
马友友非常欣赏菲特金,虽然只有40来岁,但是他有着令人惊奇的想象力,对时间和节奏也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敏感。所以当逍遥音乐节主办方问马友友会选择哪位作曲家专门为他创作音乐节的曲目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来自英格兰南部康沃尔的作曲家菲特金。
音乐让人坚守信念
在郎朗看来,马友友是他最喜欢的音乐家之一。马友友打破了古典音乐的界限,让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并逐渐喜爱古典音乐。很多年轻人在听马友友演奏巴赫的作品时深深地爱上了它,郎朗就是其中一个。
原因要追溯到在马友友15岁的时候,他选择了一生与音乐相关的职业。但马友友总在思考音乐与人的关系。“我总在思考我是谁?我非常喜欢音乐,我试图去解释我与它是怎么的?它又是关于什么?这些问题也同样适合问每位作曲家。谁是李斯特?他为什么会喜欢帕格里尼?又是因为什么?我仍然尝试去解开这些问题。”马友友说。
但日常生活,让马友友渐渐理解了拉赫玛尼诺夫和菲特金等作曲家的意图和表述。正如马友友曾认为音乐的目的是安抚人心或唤起回忆,但近来他看到日本核灾、非洲种族冲突与战争的新闻时,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带给人们坚定的信念,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事情。
马友友提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一次参加竞选时说,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缺乏认同感。也就是说人们很难穿上他人的鞋子一样。如果我们大家彼此不能相互体谅,又该如何更好的沟通呢?这是在最近这5年中,马友友对音乐最新的感受。
“演奏音乐时,你想到了什么”
对音乐有了更新的认识,马友友自然也不放过这次的采访机会,扮演起记者的角色,频频询问郎朗对各种事物和对音乐的心得。马友友向郎朗发问:“当你在弹琴的时候,你想的是什么?”“有时候在黑白琴键上我能看到很多色彩。有时候我就像是音乐里的一个角色,随着音乐喜怒哀乐。这些声音会走进我的心中,我跟着音乐。”郎朗非常认真地回答。
亦师亦友的马友友对郎朗琴技肯定的同时,也问到了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在弹奏这88个琴键的时候,你集中了多少分的注意力在弹奏?你能描述一下吗?”郎朗竟然成了被访者,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回答:“95%甚至全部,演奏时,我关注的是音乐本身而不是手指的位置。但如果我对一个作品不了解的情况,可能也就一半一半了。”
音乐与文化多元化
世界的文化始终处在不断融合变动中,巴赫的音乐就是最好印证,因此在马友友心中,并没有所谓“纯粹”的族群文化可言。他也提到很多知名的音乐家在他们的脑子里存在着东西方两个世界,例如谭盾、盛宗亮和周龙。这对于音乐家或者作曲家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能够理解其他人理解不了的事情。“就像巴赫,他可以分别写出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意大利协奏曲。也好比在中国的唐朝,当时最好听的音乐、好看的舞蹈也都是来自中亚国家。”
当然,马友友也是脑子里有两个世界的人。这让马友友获得过16座格莱美奖,并于今年初,在白宫举行盛大的授勋仪式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将自由勋章挂在了马友友的脖子上,并形容马友友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提琴家”。
逍遥音乐节和杂志《留声机》促成了马友友和郎朗这两位音乐家的对话。在提到马友友即将在Proms演奏拉赫曼尼诺夫大提琴奏鸣曲时,郎朗随即表达他愿与马友友合作演出的想法,马友友不但立即允诺,还提议两人可以一起品尝中国菜。对华人乐迷来说,今年的逍遥音乐节更加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