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无国界的,体育精神也是超越了种族跟国界的。其实,英国人对我们中国人并不是非常了解,而我希望的就是运用这种人类共同理解的方式拉近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人们的距离,增进大家的理解和信任……
(华闻周刊记者:陈甲妮)

(图片说明:策展人孙寅杰与知名艺术家翠西·艾敏在展出现场)
名为“从北京到伦敦”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眼下正在伦敦展出。“从北京到伦敦”的展览被认为主要是在诠释国画和西方绘画之间的艺术渊源。19世纪后期,西方绘画开始涌入中国,而当时的中国艺术家们也应势远赴西洋留学,并随后在中国推广西方美术理论和审美观。这段美术史上的“西学东渐”带来的影响显然是复杂的。此后,一些中国人开始质疑传统的审美方式,还有另一些中国画家在保留国画传统审美观念的同时,也不动神色地尝试西方明暗表达法等诸多外来技巧,为国画注入了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命力。
在“从北京到伦敦”群展开幕前夕,《华闻周刊》访问了这次展览的策展人孙寅杰、英国光环艺术协会艺术顾问杨凯和旅英电影人、摄影师孙晓晓。和他们进行了一番对话,了解到这些当代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
《华闻周刊》:该展览想带给参观者一个怎样的视觉感受?孙寅杰:我希望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在这个展出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类作品,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一种语言,但整个展出里它们又是具有统一性的,就是都具有东方文化元素在里面,且不失创意。
《华闻周刊》:在准备展览期间,什么事情印象最深刻?孙寅杰:最有趣的就是在我们展出开展前一天翠西·艾敏就来看了我们的展出了,当时我们还刚刚把画挂上墙,当时我们都非常开心,一个世界知名艺术家来看我们的展出,我想这对所有的参展艺术家都是一个鼓励吧。
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而2012年的伦敦成为新一届奥运会的承办地。“从北京到伦敦”的这次艺术群展,特意把举办地选在了与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仅有投石之遥的Smoke House画廊展出。
《华闻周刊》:这次展览的标题“Dragons in the Lion’s Den”,中文名却是“从北京到伦敦”很有意思。在中英文名的选择上,有何特别之处,寓意是什么?孙寅杰:因为英文的题目主要是给英国人看的,本次的展出主要是我们华人用艺术的一种方式对奥运会这种盛事的支持,因为这个名字非常具有中国代表性,又具有非常吉祥的寓意,所以最后我们采用这个英语标题。而北京又是前一届奥运举办地,伦敦又是明年的奥运举办地,这之中有一个接力的过程,所以我们采用了“从北京到伦敦”这个中文名字。
为了体现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理解和交流精神,这次的展览收集到20位来自中国内地和居英华裔艺术家的30余幅作品。
《华闻周刊》: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缘将众多艺术家聚集在一起进行艺术展览的?孙寅杰:因为我本人一直在伦敦创作学习,我毕业于中央圣玛丁艺术学院,以前也一直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 所以认识很多从这几个学院毕业的一些艺术家,并且自己也相应的策划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展览,所以还是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愿意跟我一起合作的,而且这个展出的地点就在奥运会主馆附近, 对每个艺术家本身也非常具有吸引力。
《华闻周刊》: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是否有所筛选?孙寅杰:因为这是展示给英国人一个东方文化新形象的展览,所以我们选择的艺术家主要都是旅居在英国艺术圈里的一些华人,也有少部分来自北京的艺术家,他们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不但具有东方色彩,而且还有新的想法在里面,并且要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杨凯带来的作品名为《纪念体9号》,画中所描绘的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与情人孟小冬的爱情缠绵故事。
《华闻周刊》:您的作品在主题选择上的用意是什么?杨凯:这是我在2010年10月22日创作的作品纪念体九号,是以表达两位在中国戏曲领域当之无愧大师——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祭奠。同时也问自己社会文明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父辈留下的东西还有多少我们可以继承。当我们置身大英博物馆又有多少祖先的东西我们记得。旅英艺术家在“师夷长技”的同时也应该停下看看,自己是谁,根在哪里。
《华闻周刊》: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有了创作出的这幅作品的灵感?杨凯:我的生活环境对我的艺术创作有很大影响,由于住在大英博物馆附近我出门写生几乎都要穿过大英博物馆,这里的陈列神奇地让人平静,与我匆忙的赶路生成了与历史擦肩而过的感觉。不知不觉间对这里的每个物件都有了感情,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我的《纪念体11号》就是大英博物馆帮我完成的。我感谢她。
《华闻周刊》:在创作过程中时,是否有很多有趣的火花?请与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下。杨凯:我相信每个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结果都是不同的。我的创作过程更像是一个解读历史的过程,体味它的生老病死……然后再去创作。

孙晓晓这次带来展出的作品是一连10张的静物照片,作品的题目叫作《干休所》,这也是她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地方。
《华闻周刊》:选择干休所这个拍摄对象是随意的还是刻意的?孙晓晓:“干休所”其实是我一个特别熟悉的地方,因为我姥姥就生活在那里。所以我常会去那里看她,即使出国了,每次回国也都会去那里看看。我常常拍摄纪录片,因此也习惯用相机去记录那些熟悉但又不会让人熟视无睹的那些场景。这也是记录的一种方式。其实,我在创作这一整套作品时,并没有任何目的性,就是觉得我应该去记录。
《华闻周刊》:这些照片的背后是否有什么故事或者是你生活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孙晓晓:这组摄影作品是希望能够诠释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事物的体验。我希望能够纪录下那些老去的、即将逝去的东西。比如说,在我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幅是两个暖瓶放在矮柜上,旁边摆放着舀水的铝制瓢。这应该是70、80年代家里常见的物品,但这已渐渐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了。
《华闻周刊》:你在采风的时候是否有遇到一些有趣的和意想不到的事情?孙晓晓:我在拍摄这一系列作品时,当时家人还有朋友很不理解,反问我为何要去纪录这些“旧东西”。问我是不是像某些艺术家们一样,喜欢向西方展现中国不好的一面。我绝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拍摄,我觉得那所带来的是宁静的、美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记住“那个时代”。仅此而已。是对这些事务的情感让我情不自禁抓起相机拍照。
《华闻周刊》:您本身就是研究中国书法、中国画与西方传统画作。您自己是否会有作品展出?孙寅杰:我在这个展出里将展示一张我的大画《消失的村落》,这表现的主要是我对故乡因为要改建而即将迁移而产生的一种担忧和我对故乡的一个寄望。这张画已经用了我3个多月时间了,现在整个社会都非常的浮躁,人与自然有了很多的不和谐元素,而我希望追求一种平衡。追求道教当中的一种无为,而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的,所以我们需要以自然的为本,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
中国人喜欢龙,英国人则把狮子看作是民族的强盛象征。参加这场中国当代艺术展的艺术家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借着民族图腾,奥运会这些中英两国民众都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串起更多艺术上的合作。
孙寅杰:艺术是无国界的,体育精神也是超越了种族跟国界的。其实英国人对我们中国人并不是非常了解,而我希望的就是运用这种人类共同理解的方式拉近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人们的距离,增进大家的理解和信任,也同时以一个正面的形象去展示我们新华人的力量。
孙晓晓:我希望有更多英国主流观众来参观展览,同中国艺术家进行交流。另外,这次展览的画廊就在伦敦奥运区内,我也希望来观看展览的观众更国际化,使人们在聚焦伦敦奥运之际,也关注到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与实力。

(图片说明:水墨《纪念体11号》——杨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