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写 吴洁勤)
在英国,绝大多数人使用的微博都是美国的Twitter,但众多身在英国的华人还是选择了在国内的网站上开微博,究其原因,可能也是源于大多数的朋友圈子是在中国,也或许是因为那简短的140字的发言要求,毕竟用母语表达的亲切感和简洁度都是不一样的。总而言之,开个微博,和国内或是全世界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无论快乐还是烦恼,无论这种分享纯粹或是别有所图,总而言之,我在织围脖,我在21世纪。来看看记者采访的这些正在热热闹闹的“围脖人”,他们是怎样与微博结下“情缘”的!
范大叔 35岁
“我是2010年12月开设的微博,国内的朋友都开了,都在玩这个东西,建议我也开。为了工作需要,后来我也开了一个。我只开了中文的,在新浪开的,平均每天上去发个两三条,工作需要,不过慢慢成为习惯了。在我看来,微博将是一阵风,就像博客等一样,随着新生事物的诞生而被逐渐遗忘、沉入海底;另外,由于微博需要及时更新才能保证关注度,个人认为是闲人的游戏。”
小米 28岁
“新浪微博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就开了微博。我对新事物都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又是学新闻传播的,这也算是一个传播的新平台吧!为和国内的朋友同学联系,我在新浪开了账户;为和在英国的朋友联系,我也开了Twitter。我不是“微博控”,但基本每天都会上,会发。我认为微博使得资讯更快,交流的时间、空间界限被打破。坏处是,阅读方式其实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微博式的“快餐”阅读,让人的思维也会“快餐化”,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只有碎片化的信息和资讯,难以产生真正的智慧。”
小妮子 27岁
“去年6月开通的微博,不算早,但也不算晚吧!因为大学同学还有国内的朋友都在电视台工作,有了微博之后,他们就很少上QQ了,为了跟他们保持联系,我也就跟着开了微博。说起织围脖,我一度成为微博控。一上微博就下不来,会不停地评论和发些自己的所见所闻,有趣的事情。当然,现在已经过了那个阶段。我认为微博是现代人了解新闻或趣事的有效途径。在短短的140个字里面将语言精练。对于关注即时新闻的我,很实用。同时,在微博上也能交到新朋友。我喜欢微博。”
Mina 32岁
“我是最近1个月才开设的微博账户,本来对微博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但因为工作需要就开了。我开的是中文微博。平时用微博的时间不多,都很少发。微博现在无处不在,的确扩大了我们的社交圈子,但是真正玩起微博来还是太占用时间了,没那个功夫玩,工作需要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