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文) 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之一,是世界地铁的发源地。伦敦地铁在总里程和车站数量上曾居世界之首,伦敦也因此被称为“建在地铁上的都市”。
在日客流量约350万人次的“管子”里,当人们在匆忙地往来于各个站点之间时,是否稍稍停下脚步去欣赏一下换乘隧道里的壁画?是否在地铁图的封面上找到一些与之前不同的特色?或是驻足观看一些视频短片?每一个艺术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下一站贝克街:地下壁画讲述地上历史
“看到墙上的福尔摩斯就说明贝克街到了。”这是一个朋友在记者刚到伦敦时所说的话。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只知道贝克街与福尔摩斯有关,因为英国小说家亚瑟·柯南·道尔塑造的侦探人物——夏洛克·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华生居住的正是贝克街221B。然而,当你仔细欣赏“贝克街”站台里的地铁壁画时,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场景“脚手架横七竖八地泡在水里,场面一片狼狈。”那是发生在1962年真实的故事。
当时,在地铁被挖到一条小河的岸边时,河岸发生了坍塌,工地灌进了两米多深的河水。由于当时的地道挖掘方法不够先进,这种事故无法避免。那时的工人先要把地上部分的住户搬迁,然后工人们从地面向下挖掘一条10米宽6米深的大壕沟,用黄砖加固沟壁,再搭成拱型的砖顶,然后将土填回,在地面上重建道路和房屋。为了把蒸汽机车排出的浓烟引出地下,建好的隧道还要钻出通风孔。
另一幅壁画记录着“在1862年中,4.8公里长,拥有7个停靠站的地下铁道完工。蒸汽车头开进了地下,大约40名官员乘坐没有顶棚的木制车厢,进行了第一次地铁巡游。每到一站,人们脱帽欢呼”的场面。
马赛克拼出流行文化
使用了140多年的伦敦地铁站,站内公共艺术多半沾染当地色彩。就像是“托特纳姆考特路”(Tottenham Court Road)地铁站的周围地区,是电影、音乐等流行文化的大本营,因此政府请来知名英国波普艺术家爱德华多·保罗齐爵士,在月台壁面以马赛克拼贴出流行文化的特质。
保罗齐爵士的马赛克艺术品于上世纪80年代镶嵌在站内1000平方米的的墙壁上。画面的主题就是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人们可以从“托特纳姆考特路”站的东南角看到第一幅画,直到“牛津街交叉口”(Oxford Street Junction)结束。
特别值得提到的一点就是艺术家保罗齐爵士对其艺术品马赛克壁画的良苦用心。在这条由两趟地铁融汇的车站,黑线的马赛克壁画更粗狂、更稀少;而红线的壁画设计则更加明亮、炫目。
同处一区的海德公园站也一样在讲述大英帝国当年的辉煌历史。在地铁站的墙上,你可以看到连幅壁画,讲述的是英国1851年在地面上的海德公园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的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热闹与非凡。
19世纪前半叶,欧洲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以来,当时的英国在世界工业中更是一马当先。同时资本的高速聚集和运作,英国也成为当时欧洲金融的中心。这些因素触发了英国将在世界舞台上演绎主角的欲望。
1849年6月30日,一次历史性的会议在白金汉宫召开,皇家艺术协会成员、全国博览会组委会成员、建筑公司成员和女王夫婿阿尔伯特亲王在会上讨论了举办世博会的想法,同时就如何举办世博会作出了重要决定,其中包括展品分为四个大类: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和雕塑作品。
这些决定为世博会举办确立了基本框架。1851的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吸引到超过600万人参观。如今为人称道的“水晶宫”,还有倡导主办世博会的维多利亚女王及夫婿阿尔伯特亲王当时开会讨论的鲜活场景都被留在了这里的一幅幅壁画上,让你即便再也看不到这些历史遗迹,也能想象出当年的历史景象。
从1981年,伦敦通过高达6500万英镑的“改变车站”项目计划到几年前英国政府早前的一项“公共艺术项目”,伦敦的通勤者们可以不必去画廊就可以欣赏到现代的顶级艺术作品。
伦敦站台艺术与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塔姆欣·狄龙说:“在2002年,她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委任著名摄影师辛迪·谢尔曼与蛇形艺廊(Serpentine Gallery)为格罗斯特路地铁站(Gloucester Road)创作的10幅大型看板。”
2005年,英国画家盖理·休姆受该组织的邀请设计出了伦敦地铁图的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