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察评论 /  “老外”东游记:在中国寻找新可能 | 开卷语202期

“老外”东游记:在中国寻找新可能 | 开卷语202期



订阅第202期《华闻周刊》精装杂志(2016年3月)



华闻 · 开卷语

○ 文 林卉卉

○ 插画 Beibei Nie


七百多年前,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到达元朝时的中国。据说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到访了许多古城。回到威尼斯之后,他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这个当时东方最富有国家的种种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虽然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在史学界依然存在争议,但是他却被普遍认为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介绍给欧洲的人。

如今,外国人来中国,再也不用像几百年前那样,一路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走上几年才能到达。他们只需要申请入境签证之后,买张机票,坐上十几小时的飞机就能实现。

根据联合国2013年的数据,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为84.85万人。随着来中国定居的外国人的人数不断增多,我们不禁好奇,这些我们俗称“老外”的外国人究竟为什么来中国?他们在中国做什么?近年来中国经济和环境的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又有哪些地方吸引他们?

这期专题,我们采访了六位“老外”,听他们讲述了在中国的种种际遇。他们中有的人,我们可能很熟悉,是媒体眼中的“红人”;有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接受采访,多少对媒体有所防备;也有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六位“老外”国籍不同,样貌各异,来中国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有些人为了来中国,甚至放弃了在我们看来更为优越的生活条件。

先从痴迷老北京文化的江森海说起,这个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英国老爷们儿,说着一口再地道不过的中文,雇佣着一群中国“大妈”帮他看店,没事儿就喜欢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和后海转悠。据说老江的祖上曾是英王亨利八世御用医生,17岁就辍学的经历显然一点也不妨碍他在中国成为一个有成就感的文化创意者和商人。

再说说尼克,这个比利时的“农民”出身也不差,从小住在带游泳池的四层大别墅里,出门开宝马,念的是知名医学院。凭他的条件,按说,再怎么不济,安安稳稳地当个医生一点也不难。但是他就是不满足于老家的“死气沉沉”,受不了周围朋友的“不思进取”,于是决定来到上海工作。在上海,他住在没有暖气的老式公房里,每天骑着“小绵羊”上班,还成了大爷大妈的知心人。尼克的心愿朴素而简单,早日拿到中国绿卡,好向其他“老外”炫耀。

还有两位年纪相仿的“小哥”,都在2007年来到北京,同样感受到“北京咳”对人们健康的威胁。其中一位剑桥大学毕业生克里斯,自己设计、开发并制造了一种防霾口罩,成为了“剑桥口罩”创始人;另一人马特干脆就直接“公益创业”,琢磨出了制作空气净化器的一套流程,并以研讨会的方式向顾客教授制作方法,他们在淘宝上售卖自制的风扇和过滤网,价格只要200元。

这些“老外”在中国的小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他们走南闯北,广交朋友,他们学着方块字,吃着火锅唱着K,有的甚至当了中国女婿,把家也安在了这儿。身处一日千里的中国,他们用心感受着现代化进程给这个文明古国带来的每一个细小脉动。与此同时,他们也会遇到五花八门的糗事和奇遇,有的让他们啼笑皆非,有的让他们敢怒不敢言,但是这些小插曲一点儿也不影响中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不仅是“老外”们在适应着中国的生活,中国人看待“老外”的眼光也在发生着变化。马特的经历颇为典型,他刚来北京的时候,走到哪里都有人用奇怪的英文对他说“Hello”。马特觉得,这种行为并不是展现友好的方式。而如今,没有人会因为他的外貌对他另眼相看,在街上以猎奇的眼光打量他的人也越来越少。“很多人认为这是对外交流带来的改变,但是我不同意,这些变化不能全归功于外国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想让中国变得更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实实在在地做事,将中国变得更好。”他说。

在读完这些“老外”的故事之后,我眼里的中国也不一样了。一些在中国人生活中稀松平常的小事儿和一些很有“中国特色”的事儿,在这些“老外”眼里都是这么“不平常”甚至是弥足珍贵。江森海告诉我,在搬到公寓之前,他们一家一直住在北京的大杂院里,一住就是九年。尽管这里冬天得烧煤取暖,水管会被冻住,和老婆吵个架,第二天还会被居委会阿姨叫住,提醒他:“别和你老婆吵架,你老婆挺好的。”但是老江一家就是喜欢这样的生活,“孩子们吃着百家饭长大,放学回来就在院子里玩儿,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有什么事叫一声,大家都来帮忙。”搬家那天,江森海和孩子们都哭了,他们特别舍不得走。直到现在,孩子们的玩具还留在院子里没搬走的邻居家,他们久不久还要回去一趟,去院子里玩一玩,看一看。老江说,这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是在英国生活感受不到的。

在我看来,这些“老外”来中国并不只是为了挣钱,更多的是因为在这里,他们体验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未必比原来更好,但一定与原来不同。而这种不同,正是他们所追求的。


华闻 · 专题

·江森海:痴迷老北京文化的英国爷们儿 (文 林卉卉)

创口贴8的老板江森海因为痴迷老北京的文化,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经过改良和包装之后设计到T恤上去。他成了胡同里的名人,也带动了南锣鼓巷的文化创意产业。但他从没想过要打入国际市场,他的目标只是养活自己的小家庭。


·尼克:比利时“农民”在上海的欢乐生活(文 罗紫茜)

来自比利时的尼克,放弃了在家乡优渥的生活,跑来上海成为一名“外来打工仔”。

他住在没有暖气的老式公房里,每天骑着“小绵羊”上班,还成了大爷大妈的知心人,他的生活快乐而忙碌。


·他把防霾口罩从剑桥卖到了中国(文 林卉卉)

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克里斯感受到“北京咳”对于人们生活的威胁,自己设计、开发并制造了一种防霾口罩,成为了“剑桥口罩”创始人。与此同时,他还在中国收获了一份美丽的爱情。


·带领老外去中国无薪实习 (文  赵雨潇)

侯景耀发现,如果能在中国获得一些工作经验,英国的公司会特别乐意雇佣毕业生。于是,他就开办了一个这样的公司,带领一帮老外去中国无薪实习。


·马特:我来中国创业,不为赚钱 (文 付宁)

马特在中国进行的是“公益创业”,他们选购各种风扇、过滤网做实验,选出性价比最高的一组,然后用研讨会的方式向客户教授制作方法,最后在淘宝上售卖风扇、过滤网。他们希望传递给大众一个简单的理念:200块也能自己做出空气净化器。


·Yoan:他旅行全世界,却选择在中国生活 (文 徐璐漪)

Yoan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年的法国人。在来中国前,他住在戛纳,常年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拍摄,喜欢旅行看世界。偶尔遇到喜欢的城市,Yoan也会停下脚步,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但通常都不足一月,就会再次出发。直到2011年,在中国几周的旅行,让他决定要在中国定居。


·老外在中国工作需办多少证? (文 梅梅  编辑 薛章)

在中国,我们从出生读书找工作,到结婚买房买车,要办的证、盖的章之多,掰着手指头都数不过来。那么外籍人士想要去中国工作,又需要办多少证呢?


·数据:中国住着多少外国人? (编辑 薛章)

到底有多少外籍人士居住在中国境内?又有多少人获得绿卡了呢?中国的“老外”又主要来自哪些国家?我们用数据告诉你。



订阅第202期《华闻周刊》精装杂志(2016年3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