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大学位于杭州西湖鹆鹄湾,名字听上去格外诗情画意。2015年3月,八名中国企业家在这里开堂授课,要给新兴创业者们讲讲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孙博是PALA订制旅行机构的创始人,也是湖畔大学第一期的学员。她称湖畔大学是一所兼容并蓄、自由民主的学堂,也是对刚刚迈入商业门槛的企业家最有指导意义的学堂。班上36个截然不同的“物种”让她由衷地欣赏和喜欢。课堂上除了常规的商业学习,还有许多由社会伦理和个人德行引发的思辩,每一次碰撞都引发更多有价值的思考。
Q&A 对话孙博
从3月份开课到现在已经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湖畔大学都在教些什么?
湖畔大学每两个月上一次课,课程历时三年。我们目前已经上了两个模块的课程。课程的主体形式是一个教授加上一个企业家作为主讲,辅助以其他导师分享的模式,老师背景和形式内容都比较丰富多样。3月份的模块课程讲“使命愿景与企业”,主讲是曾鸣教授和马云;5月课程是“创业家与公司治理”,主讲是张维迎教授和冯仑。期间穿插有美国黑石集团创始人及英国怡和家族掌门人的演讲分享,也包含了与硅谷创业家及CTO们的交流,还有同学自己的企业案例分享等。
你决定读湖畔大学的原因是什么?你希望课程结束后收获到什么?
我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大学。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从小生长在大学里,习惯了大学里的生活。即使是创业,也没有停止过读书,北大哲学系、清华经管学院、剑桥商学院,读完一个接着选择另一个。比起学习的内容,更是因为我喜欢大学里的氛围和生活。在湖畔大学的经历和我此前的学习经历都略有不同,它是为创业者授课,分享和探讨企业家精神、企业的愿景和价值观、企业的组织管理等等。我期望课程结束之后,可以更好的管理企业,并且更深地去理解企业的涵义。
你的同学都是怎样的一些人?他们是否让你有群体认同感?
同学们都是创业者,年龄主要是70后-90后之间。我很有认同感。他们非常聪明,我曾经觉得自己很会学习,可是每一次教授讲过的内容,同学提问环节总是让我一次次惊讶大家的思考与学习能力,非常精彩。可以说,每一个同学的提问都构成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马云是第一模块课程的主讲之一
你在微博中形容“在这读书是浪漫的”,为什么?
湖畔大学的读书环境是我觉得除了剑桥以外,最浪漫的地方。大学所在的位置、教室和一切用具设施,包括茶点等等,都非常素朴雅致,让我总能想去古代的书院。谦和有礼的湖畔教职人员让这个大学更接近于一个古典书院。
剑桥和杭州都是有情怀的地方,在这两个地方读书分别给你什么感受?
剑桥是传承,湖畔是共创。剑桥是古典,湖畔是创新。在剑桥,时钟会变慢,在湖畔,觉得一切都在飞速地运转和向前。
《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文章中称湖畔大学是在培养企业家精神,是浓浓的鸡汤。你怎么认为?
对于只上了两次课的大学,任何人都无法评论它。无论是鸡汤还是面包,你无法望向别人的餐桌妄下定论。甚至创办人马云自己,或者身在其中的我们。湖畔需要时间去生长,现在说一切都太早。我愿意和校方一起共创。每一次上课,我都觉得所获匪浅,我不在意它是否是鸡汤,它确实在尝试传承一些精神,分享一些经验。
▲学生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制作木琴
媒体都称你们是马云的学生,或马云的门徒,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我不这样认为。我想这也不是他办这所大学的初衷。中国不缺少门徒,缺少的是对于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理解,认同,或者说信仰。这样的信仰不是去神话某一个人,追随某一个人。是愿意去分享,去共创。
Q&A 李丽娜
湖畔大学相关负责人
湖畔大学的招生标准?考量标准是什么?学费标准?
第一届的申请要求是:有连续三年以上创业经验的企业决策人(提供完税证明),员工超过三十人,相信企业家精神,坚守底线,完善社会。学费是三年人民币28万元(交通、住宿自理)。
课程是怎样设置的?有多少课程是由“明星导师”来教授?
目前学制三年,前两年每两个月一次集中学习4-5天,后一年为追踪期;课程采用企业家和学术主任双导师制。
湖畔小札 深柳读书堂
图 文 | 孙博
小满,晴。湖畔大学的第二次课程。夏天的杭州很绿,浓的淡的绿,深的浅的绿,绿树,碧水。过了零点才出机场,夜晚的灵隐路葱葱郁郁,空气里都是夏天的味道。我想说,这是最接近我想象中古代书院的学堂和发散聪明的同学们。没有粗衣发髻,自由思辨的精神却是一样的。午餐喝西湖牛肉羹时,我真的觉得,在这里读书,浪漫至极。
我们是泛着舟去上学的。背着书包,从西子湖四季的码头出发,穿过一桥又一桥,夹岸樱花,抚水弱柳。两柱香的时间,烟雨濛濛,水墨西湖,抵达码头,走过石板桥,穿过一道柴扉便是湖畔大学。《大学·中庸》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身布衣的老师,成对的木格花窗,明式桌椅,素朴讲堂。线装图书,卷轴墨宝。逡巡在课堂里,听老师侃侃而谈,和同学思辨见长。
读书前,用了两日先学做木琴。这些常常用脑的人,忽然发现一双手的笨拙和灵巧。我们画图,切割,打磨,敲钉,抛光,上漆…… 在木屑纷飞,切割打磨声不绝于耳的工坊里,居然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一对木琴。我们组在组长秦致的带领下,制成了两把很美的琴,一把叫做“琢朴”,如琢如磨,拙朴诚挚之意;一把叫做“未满”,止于至美,契而不舍之意。
▲孙博
我们的制琴小组,晓军从事的是艺福堂茶业,看他打磨木头,如同制茶般专注,而又心无旁骛;“十月妈咪”的创始人赵浦谦和儒雅,测量切割琴键;“小恩爱”的创始人宇韬是我们当中年纪最小的,他负责调音,在每一个钉子上敲敲打打调节音高;Camera360的创始人徐灏和我一起联合设计“未满”,从创意到细节,他一定是他们公司最好的产品经理;而我们的组长“汽车之家”秦致,张弛有序,率领着我们从标准版到创意版。
标准款的琴每组都会有一把,回京前,我要把“琢朴”背回京,请湖畔大学的保安帮我把我们的琴挑出来,据说他为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六把琴苦恼,我只说了一句,“请他摸一下,哪把琴手感最好就是我们的。”他,最后从细雨中,抱着我们的琴走出来的时候,我骄傲得几乎泪如杭州的春雨。
我终于改变了初衷,给同事打去电话,找回时间的重量。从湖畔大学开始找回工匠精神;新考工记,让孩子领略手作之美:造纸,染织,陶瓷,木作,制书;去江南寻梦琉璃庄园:打磨,焠取……时光在指缝中流淌就如同杭州三分鹅黄,七分橘绿的春光。
回来他们问我,“湖畔教了什么?”
“教我如何不负这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