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轻阅读 / 英国终于热成狗,消暑还得看古人

英国终于热成狗,消暑还得看古人


以防万一你没有注意到,今天的英国热疯了。

真的,非常热。

到底有多热呢?英国气象办公室说今天伦敦的气温将达到35摄氏度。

先别急着翻白眼觉着“你TM逗我呢”,其实对于长期生活在10来度上下的英国人来说,这已经是九年来最最热的一天了!官方都说了,这对英国人来说太难以忍受了。

YouGov的投票显示,21度是适宜英国人的最佳温度,而28度就已经“太热了”,所以,不妨可以自行脑补一下腐国人民需要如何接受35度这个残酷的事实。

Twitter、Facebook和Instagram表示已为“热死人啦”的天气沦陷。

比如,抱怨已经“湿身”了的……

比如,已经被热出幻觉的……

比如,无法面对窗外的滚滚热浪的……

还有比如,为“最热天”的穿衣指南操碎了心的……


虽然因为烤箱一般的天气英国人已经哭晕在厕所(当然也可能是为了避暑),但你知道吗,英国人一般人的家里是不装空调的。

纳尼?!没有空调该怎么活?

可是,空调没发明以前不都活得好好的吗!所以,小编打算一本正经地跟你们科普一下古时候的消暑良方。(以下来自壹读,作者张小羁)

欧洲贵妇穿一层又一层的裙子,不热吗?

当我们想象古人的生活,最经常的方式是通过影视作品,它带给我们一个频繁想问的问题:那些在城堡里住着贵族少妇们,衣服裙子一层叠着一层,夏天这样穿不热吗?

是的。很多时候这些衣物还是由羊毛、锦缎和丝绒等你看了都觉得热的材料制成的。棉花作为一种衣服布料,直到14世纪纺车引入欧洲后才真正流行。

实际上,在这些看上去厚重繁复的衣物下,人们身上穿的还有一层贴身的消暑利器——亚麻制打底衫(裙),亚麻可以吸收皮肤排出的水分并使之蒸发,产生凉快的感觉。棉花作为一种衣服布料,直到14世纪纺车引入欧洲后才真正流行。

虽然她们的衣服厚重,但是衣领却捂得一点也不严实。这种低领设计除了代表着当时女性的一种时尚以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散热。当热度不断升高的时候,这种衣领设计可以让女士优雅地把沾有香水的手帕涂抹在颈下胸上的区域,迅速降温。夸张大裙摆和宽袖子也是一样的道理,流出更多的空间让热空气快快散走。

当然,在她们特别放松的时候,也可以是这样的⬇️

而阳伞这种东西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很少见的,只有在宗教场合被教皇等高大上人士使用。如果你认为阳伞这玩意儿男性用会很娘,壹读君(yiduiread)告诉你,16世纪时的骑士,他们在骑马外出时会用到阳伞,以防他们的盔甲变得过热。之后阳伞开始被一些有名望的女性使用,于是阳伞逐渐在女性中风靡,称为“lady”的标志。


没有空调?造雪山!

在没有空调的漫长历史中,古人降暑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罗马皇帝埃拉加巴卢斯在夏天的时候曾从山上搞来一大堆雪,然后在自己住宅旁的花园里建了一座雪山。不过貌似效果不咋地。那个时候社会上有一种声音嘲笑用新奇方法对抗暑气的做法,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曾讽刺“瘦弱的小年轻”宁愿吃雪来降暑,也不愿意像一个真正的罗马人一样承受酷热。

△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公元前4年-65年)

古罗马时代著名斯多亚学派哲学家,尼禄皇帝的导师


罗马人在这方面确实也挺爱折腾的。他们曾利用输水管系统把清凉的水从山区引到人口聚集的城区,这些管道装在屋子的墙体之中,在冷却墙体的时候也进而降低室内温度。这些用来引水的拱形高塔扔会在欧洲各地见到。


与此同时,温度一升高,罗马人就喜欢洗澡,他们当中的土豪还会让奴隶拿着鸵鸟毛制成的扇子给自己扇上一整天。

在这点上,罗马人的会享受程度跟中国人比还就差了点。汉朝的能工巧匠研制出“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其取凉效果非常可观。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当然这种大型设备也是一般人消费不起,皇家贵族才享用得了。

到了唐朝,特别会玩的唐玄宗给自己修了一座“凉殿”。凉殿外有一座大风车,用宫中水渠的水带动大风车将水撩到房顶上。房顶上有个水槽,当水积满后,通过一个机关将屋顶水槽打开,水便会沿着房檐缓缓流下、源源不断,活生生一个人造“水帘洞”,不仅清凉无比,还能坐在屋内赏风景,同时大风车转动带来的水汽既湿润还提供了自然风,充满了情趣和纯天然的味道。

哪里可以搞到冰?

这么爱玩又爱生活的古人,在炎炎夏日怎么会不像我们现代人一样来一杯冰饮和冰激凌呢?

在冰箱发明以前,冰在夏天是一件稀有物件。所以人们想出办法在冬天的时候把冰保存在城堡地下室里。这些城堡里都有用石头做成的用来专门储存冰的容器,富有的人用这些冰块给自己的酒降温,放到宴会上饮用。没这个条件的人只能用湿布和草纤维包裹酒瓶达到喝冷饮的目的。

中国的《诗经》中有一首叫《七月》的诗,讲到奴隶们在冬天去凿取冰块,供贵族享用:“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把冰块凿下来,藏到冰窖里去。

有钱的人们会专门买冰,在欧洲,冰大多从北欧的挪威运来,俄罗斯在涅瓦河沿途收集冰,而印度则从喜马拉雅获得冰,这些冰被储存在一种叫“冰屋”的特殊建筑里,这些冰甚至可以达到数年不融化。

这些冰屋主要都由隔热度高的材料做成,始终让热量待在外面。用冰屋保存冰这招还挺奏效,在缺乏水资源以及冰资源的伊朗,把冰用稻草或者木屑包裹好存进冰屋,常常可以保存到下一个冬天。

△ 伊朗冰屋遗迹


在制作降暑饮料上,古代外国人民的想象力也很丰富,丝毫不逊色我国的绿豆汤。北非有一种口味清新的用绿茶、新鲜薄荷以及糖或蜂蜜制成的饮料。作为一种降暑的传统饮料,它的地位不一般,一般在大型活动上有一家中的男主人熬制,如果有人拒绝喝这种饮料,将被认为非常不礼貌。

而在欧洲,意大利人和巴勒斯坦人酷爱柠檬水和加了薄荷的柠檬水,波斯和希腊的人民则喜欢用糖或蜂蜜加上醋混合调制的夏季饮品。这种又甜又酸的口感让嘴里感觉水润,而薄荷让喉咙变得凉凉的,都被认为是非常流行的降暑饮料。

没有冰箱,冰激凌怎么被发明出来的?

外国人民爱喝的夏季饮品虽然和中国人民相差有点远,但世界人民对某些东西的爱是共通的——冰激凌。

这又要说回到精彩的罗马。尼禄皇帝曾让手下跑到山里去找来冰雪,然后把水果点缀在上面吃。早前的亚历山大大帝也非常喜欢在冰雪上加点蜂蜜和花粉参着吃。

不过和爱吃的中国人比,貌似歪果仁又输了。

数百年前,中国人就知道将冬天结成冰的河水,切割成块,储存于地窖,待夏天取出,同捣碎的水果搅拌后食用。元代开始生产冰激凌,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元世祖忽必烈颁布了一条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激凌的敕令。直到13世纪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时,才把冰激凌的制作方法带回意大利,后又传到法国和英国。

△章怀太子墓中手捧“酥山”的仕女


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一书中说:“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所谓奶冰就是在元朝人冰点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冰激凌,元人将平常食用的果酱和牛奶混入其中,这样凝成的冰像沙泥一样,比冰块要柔软很多,入口即化。

不过为了度过漫漫长夏,最好不如不用上班,躺在树荫下一觉睡饱。

△宋代《槐阴消夏图》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