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晨光之中,任职于该校的奥恩·普伦吉特(Eoghan Plunkett)向《华闻周刊》讲起了爱尔兰人“离开”与“归来”的故事。
人的“归来”
“在过去,很多爱尔兰人离开了故土,去往了美国、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他们生存能力强,所以很快便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不仅生存了下来,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奥恩·普伦吉特说。
历史上,自1845年“大饥荒”发生之后,数百万的爱尔兰人为了生存从科克郡的科夫小镇(Cobh)离开故土,移民到美国去谋生。在科夫的港口,有一尊雕塑讲述的就是爱尔兰少女安妮(Annie)在1892年带着两个弟弟从此处登船,前往美国寻找双亲的故事,而他们只是无数移民海外的爱尔兰人的缩影。爱尔兰人的向外移民传统其实早在“大饥荒”发生之前已经存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有爱尔兰移民的身影。
对此,奥恩·普伦吉特表示,虽然现在仍然有不少高学历、有才能的爱尔兰人去国外发展,但更多的爱尔兰人已开始选择留在爱尔兰生活及工作。
“我之前曾在德国读书,毕业后决定回到爱尔兰来工作,因为这里同样也有好的机会。我回来的那一年是1997年,当时获得了在圣三一学院工作的机会,主要负责建筑维护的事务。自那以后,我就留了下来。”他说。
在他看来,爱尔兰人热衷于向别国移民的情况正在悄悄改变,现在“归来”的爱尔兰人越来越多。“以前爱尔兰没有好的工作机会,于是人们纷纷去往了国外。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归来’了。”
瑞恩娜(Riadhea)是另外一个选择留在爱尔兰发展的年轻人。她目前在爱尔兰的一个慈善庇护所工作,这份工作让她能够接触到来自爱尔兰底层的人民。
瑞恩娜谈到周围一些年轻人到国外发展的现象时表示:“爱尔兰的价值被严重低估(Undervalued)了。它既被别人低估了,也被我们自己低估了。一些人认为国外的机会更多,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儿!”
“留在爱尔兰,也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留下来’的人!”她说。
近年来,不仅“归来”的爱尔兰人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的人才、投资者与大型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这个“翡翠之国”。
华人王晟君在爱尔兰留学、生活及创业一共已有16年的时间。他对《华闻周刊》表示,爱尔兰是一个充满机遇且尚未被充分开垦的“处女地”。“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国家,它既不像英国这样已经被充分开发,也不像中国这样竞争激烈。虽然爱尔兰这个国家很小,但是真正有眼光的人,会看到它的潜力。”
“凯尔特之虎”的苏醒
年逾七旬的爱尔兰老人麦克·布赖恩(Michael Brean)年轻时从事建筑行业,现已退休。他既经历过爱尔兰极为贫穷的年代,也经历过爱尔兰经济最为辉煌的“凯尔特之虎”阶段,同时还见证了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爱尔兰经济跌入低谷的过程。
在接受《华闻周刊》采访时,他谈到了自己对爱尔兰当前经济状况的看法:“爱尔兰经济正在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但仍然与‘凯尔特之虎’黄金时期的经济水平有一段距离。”
1996年至2007年,爱尔兰经济处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平均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2%,按居民人均GDP计算,为欧盟第二富庶的国家,因此获得了“凯尔特之虎”的美誉。“爱尔兰模式”更一度为世界各国称道与效仿。2007年,爱尔兰地产泡沫破灭,五大银行濒临破产,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和救助本国银行,爱尔兰政府大举外债,从此深陷债务危机,这使得爱尔兰经济的黄金时期戛然而止。
爱尔兰安永会计事务所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合伙人科马克·墨菲(Cormac Murphy)表示:“(经济危机)之前爱尔兰人一直沉浸在经济一片大好的‘派对心态’中,现在派对结束了,清醒的人们开始讨论,这场危机是如何发生的,怎么做才能从这场危机中恢复过来。”
他认为,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爱尔兰人过了7年的“苦日子”,但也促使爱尔兰人对自己过往的经济模式与消费心态进行了反思。随后,爱尔兰政府也调整了自己的经济政策,并逐渐达到了税收与支出的平衡,慢慢站稳了脚跟。自2013年12月之后,爱尔兰经济开始有所好转。爱尔兰总理恩达·肯尼(Enda Kenny)更在2013年底宣布爱尔兰恢复了金融自主。
主业为电影制作人、辅业为酒店保安的32岁爱尔兰人孔恩(Colm)对我们说:“要感受经济是否复苏,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你只要去街上看看人们是不是又开始消费购物了。在经济危机严重的时候,各种媒体都在宣传如何节省,但最近舆论风向已发生了变化,又开始鼓励人们消费了,街上购物的人也开始增多了。从这一点上,我感觉爱尔兰的经济开始恢复了。”
身份认同的重建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尔兰作家叶芝等人就曾经尝试去爱尔兰西部寻找真正的“爱尔兰特性”,并掀起了爱尔兰的文化复兴运动。在叶芝看来,真正的爱尔兰在西部的传统村落中,在带有凯尔特色彩的民间神话与传奇体系中。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爱尔兰人归来与经济的复苏,关于“重建爱尔兰当下的国族与文化身份认同”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们发现,很多爱尔兰人心中真正的“爱尔兰”是“去英国化”的、亲近自然的淳朴乡野,是纯正的凯尔特语言。
在采访中,我们也近距离地观察了爱尔兰不同地区的建筑。如果说在都柏林这样的城市建筑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英国对爱尔兰近800年统治的痕迹,那么在爱尔兰的村落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则是与高度城市化与“英国化”的东部区域不同的建筑风格,这里的建筑更多地展现了爱尔兰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及其生活哲学。
奥恩·普伦吉特对我们说,尽管现在英语是爱尔兰通行的语言,但在他看来,爱尔兰民族自己的语言(凯尔特语)不该被遗忘。他小时候曾学过凯尔特语,但现在却说得并不流利。“只有爱尔兰西北部的地区还把真正的爱尔兰语(凯尔特语)作为日常用语。我们逐渐丢失了自己民族的语言,这是一大遗憾。好在现在很多中小学里都开设了凯尔特语课程。”他表示。
当然,也有不少爱尔兰文化界人士主张人们打破这种固有印象,去展现现代的爱尔兰,去真正探寻当下爱尔兰人的内心,并重建现代的爱尔兰身份认同。
爱尔兰女作家克莱尔·吉根(Claire Keegan)就在接受《华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去打破人们对爱尔兰的固有印象。“我不执迷于爱尔兰的古老。我觉得人们也不应该对一个国家产生一种被局限了的固有印象。在我的写作中,我希望能打破这一切,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现在生活着的人的内心。”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