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BBC世界新闻访谈侧记
8月27日中午1点,英国BBC世界新闻频道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会写汉字”的现象,邀请了英国子午文院院长苏立群到新闻演播厅担任现场直播嘉宾。
节目称,由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越来越不需要去记住汉字的写法,因而导致了现代中国不少人只认识汉字,但却记不住如何正确地书写。节目中还提到中国教育部现在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强制性地要求中小学增加学习书法的课程与书写的时间。
在BBC新闻演播厅里,主持人对英国子午文院院长苏立群进行了现场采访。该节目之所以邀请苏立群,因为他不仅是英国子午文院的创建人,也是"一位在英国最知名的汉语学者"("David Su Liqun is the founder of Meridian Chinese Studies here in London , and one of the best known Chinese language specialists here in the U.K.")。
"中国人不会写汉字的现象将会在未来带来悲剧性的结局,因为汉字背后的故事承载着时代的理念、哲学、文化和想象力,所以让中国的年轻人学会书写汉字至关重要。"苏立群在看完一段由这位BBC著名的新闻频道主持人赛薇•海森在中国拍摄制作的短片后这样说。
的确,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做到会正确地书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赛薇•海森问到“汉字这么难学,有什么方法能学会”时。苏立群回答说:“学汉字其实不难,关键你要用对方法,你要去讲述这些汉字生成的原因、包括理念。比如‘忙’(Busy)字,左边是‘心’(Heart), 右边是‘亡’(Dead),也就是说人们太忙,心就死了。”
这个例子令人印象深刻。而苏立群所说的这种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学习汉字,在他最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书《汉字图解学习手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立群于1984年9月来英,曾在英国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任教20年。来英之前,他在中国从事戏剧编剧、小说写作等工作。在亚非学院任教的过程中,他发现读写汉字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障碍,因此,开始寻找一种向欧美学生介绍汉字的方法。"我到亚非学院任教之后,感到教外国人汉语很头疼,尤其是汉字的部分,我们的文字是表意的,而英文是表音的,你要在一个习惯了表音文字的国家把表意体系传授出去,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这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瓶颈所在。"苏立群对本刊记者表示。
实际的情况是,正是由于这样的难度,苏立群决心通过长期教学的实践来摸索并逐渐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汉字板块教学法”,即通过字的解析,先把汉字分解为不同的“板块”,然后用这些板块间的互动来讲述其组构后的涵义。自2004年,一部用英文书写的 “Mastering Chinese Characters: A Modern Approach”(《汉字图解学习手册》)开始着手,全书到2011年才完成,历时7年。2012年,商务印书馆表示愿意出版其中的一部分,又经过两年的编校工作,该书终于在今年六月出版。
《汉字图解学习手册》写作时间长达7年,而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又花了两年,主要是由于该书的写作难度很大。苏立群向记者介绍了这个过程的艰辛:“汉字解码并不难,难的是你要讲好背后的故事,它不但要有文献的依据,还需要有想象力,要用一幅生动的、并且是英国老少咸宜的‘本土漫画’,直观地把这个‘组构故事’表现出来,同时你还要编一句简单易懂、上口好记的英文来让人们记住这个故事,进而记住这个汉字。这个过程常常是要‘绞尽脑汁’。”
苏立群在前言中谈到了该书的特点:第一:把学生领回到甲骨、金文和籀文时代,用汉字后面的故事来启发、引导学生;并且在选择和绘制卡通画的形象时,尽可能地与汉字的外观相贴近。第二:采用了以“声”来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在每一页中,都设计了 “把汉字说出来” 的一条——用一句英文把这个汉字的形、声、义都归纳、融合进去,达到“只要记得住这句话,就知道这个字的组构法和发音”的目的。于此,“手册”不但在图片的风格,也在诠释的语言方面尽量做到“本土化”,而且在“不伤及汉字筋骨”的原则下,用启蒙与幽默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亦庄亦谐”的作用。另外还在图片的下端加注了比较严谨的解释,这部分是用汉文写的,目的是让那些已经有了较高汉语水平的使用者更深地了解汉字。“虽如此,我还是要申明,这本手册的目的是普及汉字,而非学术论著。换句话说,在两者相冲突时,我取‘普及’。”他说。
据了解,该手册从初稿的完成到最后交稿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作为教材在子午文院的课堂上使用。从2012年6月18日起始,实验课程先后开展了三轮(第一、二轮是并行班),每轮30个星期计45个小时(每个星期上1.5个小时的课);三轮一共为90个星期。"一年多的时间下来,总测验的结果令人鼓舞:在所教的835个汉字中,经过45个小时的学习,‘零知识’学生平均的成绩是能认识72.9%,即608个汉字。若以每分钟来计算,他们可以在4分45秒的时间内记住一个汉字。"苏立群说。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师资培育学系系主任弗雷得•德温(Fred Dervin)教授在使用了该手册后表示:“我花了一些工夫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查询那种可提供暑期两周的中文课程。在不经意中,我很快地被一个叫‘子午文院’的网站所描绘的教授中文的方法所吸引……我的老师苏立群(David Su)有着长期的教学经验,谙熟教授的方式方法,也懂得他的教学要适应于不同学生和不同的水平。他的教材设计编写得非常出色,比我过去买过的数百本汉语教材要好得多!这本教材对汉语教授的推进方式和连贯一致的简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为此,我真心实意地向那些要学习汉语的人推荐子午文院的课程;就我上的强化课程来说,仅仅两周的时间,我获得了一个非常坚实的中文基础,她可以使我在今后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继续自学中文。”
商务印书馆编辑在为该书所写的评介中说:“无论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还是在教材的编写设计上,市面上的诸多对外汉语教学产品都无法真正和海外接轨。基于这样的现实,市场亟需具有‘海外本土化’特点、满足海外学习者和教师需要的教材和工具书。‘适应性’是海外本土化的关键,即产品内容、产品形式、使用方式等均要为特定地区或特定语言背景的读者量身定制。”而商务印书馆认为该手册用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介绍汉字,用生动的手绘图和英文记忆口诀帮助学生记忆汉字的形音义,提供给他们一套学习汉字的实用方法,“详实的课堂教学反馈数据印证了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苏立群认为在海外推广汉语和弘扬中国文化都不能急功近利。“我们最近常常在各国的媒体上看到有关中国的报道,人们普遍地对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气势表示惊讶,甚至有媒体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即将取代美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了一股‘中文热’。但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在海外推广中文和弘扬中国文化,应该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能用一种求大图快的方式来做。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恰切地、自然地展示我们的文化,不让人们觉有她有侵略性。西方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东方文化,应该长期共荣,而不是要让谁替代谁、谁超越谁。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汉语的老师以身作则,不仅是教语言文化,同时也要为人师表,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与他们相同又不同,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有儒雅、淡泊、清明、上进的君子之风。”他说。
谈到汉字的重要意义时,苏立群认为:“之前有人提出在电脑时代我们其实不需要去记住如何书写汉字,并提出要用拼音来代替汉字。我觉得这是不行的,这是‘忘祖’,因为汉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套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一套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明机制,她千万年以来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与生活的方式。当我们用手去书写汉字的时候,用指尖去感受笔杆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思想流动的过程。在我写《郎世宁传》这本书时,自己最满意的段落,都是我先在纸上用笔写出来再打入电脑的。”
他更认为人们应该将汉字看成一部“经”来看待:“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可兰经》,而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一部《字经》。因为中国的汉字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留存下来的,它是我们最真实的文化遗产,汉字里反映了我们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社会价值观,它与我们的民族兴衰血肉相连,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去保护、传承和使用这一部独特的‘经’。汉字是货真价实的中国文明,一点假货都不搀。我们自己要读经,也应该把这部伟大的、不朽的‘经’播种在异国的土地上。”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