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唐人街位于历史悠久又繁荣的苏豪区(Soho),这里人潮涌动,闻名遐迩,充满时尚与魅力。但伦敦最早的华人聚居点莱姆豪斯(Limehouse)老唐人街却鲜为人知。
曾经的莱姆豪斯是船坞区,与现如今前卫个性的唐人街迥然不同。曾经的唐人街只有一些传统行业,如餐馆和洗衣房。如今的唐人街有中式牌楼和汉风唐韵式的商亭,还有被誉为艺术殿堂的伦敦西区音乐剧。曾经的唐人街是一批来英务工的华人,如今的唐人街汇聚世界各界名流。如今唐人街的华人越来越富足,这一切是他们的祖辈们在莱姆豪斯老唐人街打拼出来的。黄土地剧团联合Half Moon戏剧公司制作的新剧《莱姆豪斯的最后日子》带你走进昔日被遗忘的唐人街。
新剧上映那天,伦敦很热。工作一天后,我本来想象着可以坐在有空调的剧院里舒舒服服得看场剧。不料走进剧场,映入眼帘的是拿着青岛啤酒围成一团的站着的观众。我穿过人群,看到剧场左边一群穿着上个世纪服饰的人正在打麻将,而剧场右边面馆的伙计正在张罗着做面。这时一个穿着复古呢子大衣的中年妇女从我身边穿过,走进了面馆。我一阵恍惚,旧式灶台、厨具、牌坊和穿衣妆容包括语言,眼前的这一切将我拉回到了上世纪的生活里。我能看到演员脸上的汗液,能闻到他们身上胭脂水粉的味道,能听到他们吃面条的声音,能摸到面馆的桌椅灶台。此时此刻,我完全沉寂在上世纪的生活氛围中,忘记了累和热,忘记了手里的冰镇青岛啤酒已经被温热。90分钟的剧看下来,的确感到有些累,但却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我随着他们的对白,穿越回了上世纪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伦敦最早唐人街的生活。
该剧以艾琳寻找归属感为主线。故事从1958年开始,当地政府计划铲平莱姆豪斯唐人街,而当地居民希望重建莱姆豪斯过程中保存他们的遗产。尤其是女主角艾琳迫切希望保留莱姆豪斯,她是一个在莱姆豪斯出生的中英混血儿,六岁离开这里去了美国。当莱姆豪斯唐人街面临全部拆除的时候,她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展开了一场变革。因为这里对她非常重要,虽然在美国生活很多年,可是一直没有归属感,她想把莱姆豪斯唐人街当做自己的家,不料这里也要被铲除。她很恐慌,于是拉拢当地居民,却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当地居民并没有艾琳那么果断和坚持去保留唐人街。他们中很多人觉得这个地方条件不太好不利于将来发展,甚至拿艾琳的美国口音来打击她,不承认她是英国人。这让艾琳非常难过和愤怒,但但并没有打消她保留唐人街的想法,反而执拗得想力挽狂澜。她开始请当地人吃饭喝茶,贿赂他们,请人在广场表演那个年代的舞蹈,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保护自己的家。
我在工作室见到该剧的导演久美子(Kumiko)时,她谈到:“创作之初,因为预算很少,不能租很大的场地。于是想到了采用行走戏剧的形式,一方面减少开支,另一方面能让观众身临其境,与演员在同一个舞台感受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这里还要非常感谢作家,很多作家是不愿意导演改动他们文字的,而我在整个编排过程中改动很多,特别是对话方面,因为有些文字不是那个时代的,特别是英语当中的有些术语。这部戏我准备了三年,在伦敦的博物馆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搜集了很多那个年代的图片、录音。为了让语言更贴近那个年代,更真实得还原当时的场景。这部剧里的鸦片馆和黑帮集中营都是那个时代的烙印。”这时她的助理送来两杯茶,她边喝边说;“那时候的唐人街,人们生活很苦,主要是做水手,开些餐馆,英国人那时候对中国的剥削还是很多的,包括现在英国人喝的茶。”她边说边指着杯中的茶,“我在博物馆做过研究,其实英国人目前喝的茶事偷了中国的种茶技术,然后在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和非洲种茶。历史上从未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人,却用中国的舶来品创造了自己独特华美的品饮形态。”
该剧的作者杰里米(Jeremy)说道:“我想创作一些东西让人们知道莱姆豪斯是华人在伦敦的家,东伦敦原始唐人街的消失是非常大的遗憾。同时引起人们思考如何在不遗失历史和文化的情况下得到发展。”
如今的唐人街,歌剧、赌场、红灯区和各种特色商店餐馆应有尽有,华人们也渐渐变得富裕起来,今天他们拥有的一切是祖辈们在老唐人街依靠做廉价劳动辛苦换来的,莱姆豪斯唐人街才是他们在英国的根。如今的莱姆豪斯已经找不到什么曾经华人生活的印记了,试想当初如果能保留一部分那个年代的东西,如今的华人也能来这里缅怀一下他们的祖先,同时也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只是一些文化遗产一经摧毁,就无法复原,留给后代的只能是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