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华人海员“二战”时助英国运军火,战后遭遇令人唏嘘!尘封往事揭华人地位变迁

华人海员“二战”时助英国运军火,战后遭遇令人唏嘘!尘封往事揭华人地位变迁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华闻派”(ukwutuobang)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二战”期间,英国为了补充商船队编制,从上海、新加坡、香港等地招来了近两万名有经验的华人海员。由于利物浦是这支商船队的总部所在地,海员们也在当地定居了下来。

其中有不少海员参与了协助船队从美国运送军火和食品到英国的行动,甚至有人因为所在的货船被潜艇或战机击沉而丧生,也有不少人留在英国结婚生子。

但在“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却将这些海员与家人拆散,将他们强制遣送回了其祖籍国。从此,他们与在英国的家人失去了联系。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这些海员被抓遣返时,他们的家人并不知晓。如今,这些海员的子女还在寻找他们的亲生父亲。

早在2002年,英国广播公司西北台就播出了一档名为《上海》(Shanghai)的纪录片。这档节目讲述的是英国商船队退休海员基斯·科克林寻找生父的故事。

5月25日,《卫报》也发表了一篇长文,报道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几位被华人父亲“遗弃”在英国的海员子女也讲述了他们的心酸往事。


政府秘密会议决定遣返华人海员

1945年10月19日,一场秘密会议在伦敦的白厅举行。

会议由英国内政部高级官员考特尼·丹尼斯·卡鲁·罗宾逊(Courtenay Denis Carew Robinson)主持,外交部、战争运输部、利物浦警察和移民监察局的代表,共13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结束后,内政部的外侨部门发布了一份代号为“HO/213/926”的秘密文件,文件的内容不能在下议院或上议院讨论,也不能向媒体透露或向公众承认。这份文件正式的名称是《强制遣返不受欢迎的华人海员》(Compulsory repatriation of undesirable Chinese seamen)。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二战”后的复苏阶段,战争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飙升。

在德军的连续轰炸下,包括利物浦在内的英国多所城市损失惨重,民众流离失所,到处充满着绝望的气息。利物浦市议会也急于为从战场上回来的军人们腾出住房。

战争期间,多达2万名华人海员在利物浦的航运业工作。

当德国纳粹试图切断英国的补给线时,这些海员维持了英国商船的运转,从而为英国人民提供了燃料和食物。

华人海员们也成为了盟军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本描述英国商船对英国取得“二战”胜利重要性的书中,就把他们形容成“第四军种的英雄”(Heroes of the fourth service)。

这些华人海员在甲板下的引擎室工作,在受到德军潜艇威胁的北大西洋等海域执行危险的护航工作,不少人因此丧生。

但在白厅的秘密会议之后,从1945年12月一直到整个1946年间,利物浦当地警察和移民稽查员就与航运公司合作,开始强行围捕这些华人海员,把他们送上船只,遣返回中国或东南亚。

其中一些海员因为战争的结束和工作的减少,本来就准备回家。但对数以百计已经在英国结婚生子的海员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们也被驱逐出境。

当时海员的家属并没有被告知发生了什么,也没有机会提出反对意见,甚至没有机会和丈夫们说再见。大多数华人海员的英国妻子一直到去世都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以为是他们的丈夫抛弃了她们。

直到几十年后,随着代号为“HO/213/926”的文件解密,以及一些船员子女在世界各地的档案馆进行的调查,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才逐渐浮出水面。


踏上寻找生父之路

伊冯娜·弗利(Yvonne Foley)就是其中一位华人海员的后代,她的父亲是出生于上海的船舶工程师杨楠(Nan Young,音译)。

伊冯娜出生于1946年2月,但直到2002年,她才逐渐了解了父亲的身世。

利物浦的中国海员,摄于1942年5月(图片来源于《卫报》)


《南华早报》也曾报道过伊冯娜的故事。伊冯娜的母亲出生于一个富足优越的天主教家庭,20岁时,伊冯娜的母亲遇到了杨楠,两人相爱了。但后来杨楠却突然失踪,只留下了未婚的伊冯娜母亲和年幼的女儿。

伊冯娜的母亲不愿回忆那段痛苦的时光。她认为,这在当时相对保守的英国社会是件丢人的事,更何况孩子的父亲还是中国水手。

“我甚至不知道上海爸爸的名字究竟是什么。妈妈叫他‘楠’,并且告诉我,他姓杨。”伊冯娜说道。

▲伊冯娜(左)和母亲格蕾丝(图片来源于《南华早报》)


伊冯娜说,她的母亲格蕾丝曾向她提起过这个“上海爸爸”,但后来母亲选择了再婚,就再也没解释过父亲抛妻弃女的原因。

现年76岁的朱迪·金宁(Judy Kinnin)的父亲 Chang Au Chiang是一名船舶装配工,Chiang也是被驱逐出境的华人海员之一。

除了拥有几张父亲的照片,还有印在金宁出生证上父亲的名字外,她对父亲几乎一无所知。

对于父亲消失那一天的情况,她只记得一位朋友转述了金宁妈妈的话说:“我父亲在外面打麻将,就突然消失了,但什么衣服都没有带走,之后就再也没回来。”

金宁对《卫报》记者丹·汉考克(Dan Hancox)说:“最近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只是想知道,父亲安全回到中国了吗?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在中国有兄弟姐妹吗?如果能知道就好了。”

▲伊冯娜(右)和妹妹玛丽(图片来于《南华早报》)

多年来,许多出身类似家庭的孩子在成长阶段一直觉得自己被英国主流社会排斥在外,并且对自己欧亚混血的身份感到困惑。

彼得·付(Peter Foo,音译)在利物浦的家中接受了《卫报》记者汉考克的采访,他的父亲也是被驱逐出境的海员之一。

▲彼得·付在利物浦的中国城(图片来源于《卫报》)


在彼得14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和继父移民到了美国,把他和他的祖母留在了利物浦,他的祖母不久就去世了,彼得只能交由同父异母的哥哥照顾。

“所以你可以想象我这一生过的是什么日子。”彼得说。当他成年后得知父亲的身世时,他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对自己的遭遇并不感到震惊。我对钱这类的补偿不感兴趣,我只想要政府的道歉。他们不知道这么做,对一个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也许彼得算是幸运的。当年,那些被华人海员“抛弃”的妻子们,背负着各种嘲讽和家中缺少顶梁柱的生活重担,不得不把子女送给他人领养。

一些当年被领养的孩子后来和伊冯娜成为了朋友。伊冯娜专门建了一个叫“Half and Half”的网站,致力于帮助这些从未与生父谋面的孩子。

伊冯娜清楚地记得,她发现父亲身世那天的情景。那是2002年的一天,英国广播公司西北台播出了一档名为《上海》的纪录片。“当时因为感冒,我躺在床上听广播。”伊冯娜从广播里收听到了这个节目。

这档节目讲的是英国商船队退休海员基斯·科克林寻找生父的故事。他的父亲Soong Kwai Sing在1946年失踪于利物浦。

科克林声称在政府档案中发现了证据,表明英国当局曾强制驱逐他父亲那样的华人海员,而他们曾在“二战”中立下赫赫功勋。

这档广播节目让伊冯娜和丈夫备受鼓舞,此后的将近20年,他们一直试图揭开她父亲和其他华人海员失踪的真相。

多年来,伊冯娜和她的丈夫查尔斯查遍了伦敦、上海、香港、大连、墨尔本、纽约等地的历史档案馆,试图寻找与这些当年在利物浦定居的华人海员相关的蛛丝马迹。他们还与大连海事大学合作,挖掘这段隐秘的历史。在英国,伊冯娜又专程到一家疗养院看望一位老人,她是仅存的几位华人海员妻子之一。

伊冯娜和查尔斯把收集的这些资料集结成册,在2019年出版了一本名叫《海龙:利物浦和她的中国海员》(Sea Dragons: Liverpool and its Chinese Seamen)的书。

▲伊冯娜和丈夫查尔斯(图片来源于《南华早报》)


“我之所以刨根究底,不是为了寻找父亲,而是想探究当年的真相。”她说,“结果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他的影子。”


华人海员受到不公待遇


利物浦有着深厚的航海传统,历来与中国贸易关系紧密,利物浦的中国城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华人社区之一。

1939年至1945年,阿尔弗雷德·霍尔特(Alfred Holt)轮船公司(也被称为“蓝烟囱航运公司”)和英商火油公司(壳牌石油)在利物浦雇佣了大量的中国籍海员。这家公司承担着上海、香港和利物浦之间的货物运输。

到了“二战”时,由于英国商船队的船员要承担海军预备役的义务,来自上海和香港的熟练水手是解决战时劳动力短缺最理想且低成本的选择。

“雇佣中国海员不仅成本低,而且他们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工作认真,不酗酒滋事,”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庆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说道:“早在‘二战’前,中国海员就已经在欧洲有很好的口碑。”

当时英国商船队15%的海员是华人。有位英国船长曾亲口证实,这些华人海员许多都“出类拔萃,为工作拼尽全力。”

但伊冯娜的丈夫查尔斯发现,这些利物浦的华人海员的功劳不仅没得到认可和感谢,反而遭受了歧视和冷遇。

在战争初期,华人海员和英国海员在同样的环境下工作,都冒着受德军潜艇攻击的风险,但华人海员的工资不及英国水手的一半,而且也不享受英国水手每月10英镑的战时危险津贴。当这些华人海员在战斗中牺牲时,他们的亲属得到的赔偿就更少了。

▲华人海员在利物浦(图片来源于《卫报》)


华人海员Poon Lim在南大西洋的一艘商船上工作,后来这艘商船被一艘U型潜艇鱼雷击沉。他在一个小木筏上漂流了133天,并因此一举成名。

1944年,Poon Lim和其他华人海员的事迹还在英国政府的宣传片《战时英国的华人》(The Chinese in Wartime Britain)中进行了宣传,片中称赞道: “华人海员与英国海员战友并肩作战,参与了海军史上最伟大的战役。”但这并不能改变华人海员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1942年5月,一些华人海员站在利物浦的一间华人青年旅社外(图片来源于《卫报》)


1942年,华人海员发起了一场罢工,同年4月,霍尔特船务公司和壳牌公司都提高了薪酬标准,并且开始给华人海员补发战时危险津贴。

“二战”结束时,据英国内政部估计,利物浦有大约2000名退役的华人海员。但战争结束后,华人海员突然变成了“不受欢迎的人”,霍尔特船务公司大幅削减他们的工资水平,停发战时危险津贴,却继续给予英国水手同样待遇。

霍尔特船务公司的挑衅行为很快招致香港经纪公司巴特费与太古公司的不满,后者去信警告称不公平的工资待遇可能会引发麻烦。

在合同到期后,利物浦和其他港口城市的华人海员很多自愿返乡,登上了开往东亚港口的轮船。

但伊冯娜的丈夫查尔斯发现了一些政府文件,或能证明她的上海父亲并非主动离开妻女。

▲伊冯娜·弗利近照(图片来源于《卫报》)


在伦敦历史档案馆保存的资料显示,1945年10月19日,英国内政部会议决定将华人海员驱逐出境,将他们视为“一个对利物浦不良的因素”。

英国内政部的文件显示,截至1946年3月23日,有800名华人船员被遣返出境,其中231名甚至遭到了政府的搜索拘捕。到同年7月11日,被驱逐出境的华人海员数量已增至1362人。

佩里·李(Perry Lee,音译)的父亲张德荣(Chann Tan Yone)出生于宁波。在战争期间曾在商船的发动机室里当过油漆工。张德荣工作的船曾被鱼雷击沉,他在德国战俘营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1946年,张德荣也成为了被遣返回中国的海员之一。被遣返时,张德荣与英国妻子已经有了一个2岁的女儿。

1949年,张德荣又偷偷跑回了英国,改名为Tse Pao Lee,并与家人团聚。1952年,张德荣和妻子生下了佩里·李。最终,张德荣被葬在了埃弗顿。

▲佩里·李在父亲的墓前(图片来源于《卫报》)


为华人海员所做贡献正名

2006年,伊冯娜和丈夫说服了利物浦地方议会,自费在利物浦码头为华人海员立起了一块纪念碑。当时,不少当地的社会名流和华人海员后代也参加了揭幕典礼。

▲利物浦华人海员纪念碑是用中英双语写成的(图片来源于《南华早报》)


据中新社报道,2013年11月18日,利物浦中国城的一家餐厅举行了一场纪念华人海员牌匾的揭牌仪式,蓝色纪念牌上写着“此楼楼上曾是蓝烟囱航运公司办公室”。这里曾是华人海员聚集之地,他们常从这里给家里寄钱。

利物浦市议员史蒂芬·芒比说,利物浦为自己的航海史而骄傲,华人海员在利物浦航海史中书写过重要的一笔。

“他们中很多人为了在战争时期运送货物而丧生,但幸存者却被政府无情地遣返,离开家人。”他说,“这个城市不会忘记他们的贡献,挂牌也是对他们的认可。”

比尔·安德森以前是商船水手,岳父林胜是船上的厨师。他曾屡次听岳父讲述水手失踪的故事。“他们被从街上、家里带走,带到码头,像牲畜一样被关进货舱,连普通船舱都不让进。”安德森说。“即使是动物也不该被这样对待。多年来,这个故事不为人知,现在终于能够讲出来了。”

利物浦艺术家莫伊拉·肯尼(Moira Kenny)和约翰·坎贝尔(John Campbell)也在当地华人社区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广泛的口述历史研究,他们想把Nook酒吧改造成利物浦唐人街博物馆。目前这些项目都没有得到任何正式的财政或其他方面的支持。

▲位于利物浦的Nook酒吧(图片来源于《卫报》)


华人在英地位今非昔比

随着在英国定居的华人数量越来越多,从事的职业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华人海员被英国政府强制遣返事件发生75年之后的今天,华人在英国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根据2019年英国公布的人口调查统计报告称,华裔和印度族裔员工的平均收入高于英国白人员工。

2018年,英国华裔员工的收入比英国白人员工高出30.9%。

根据2012年至2018年间的税前每小时总收入中位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华人员工的时薪最高,平均每小时的税前收入为15.75英镑。

▲图片来源于BBC

从职业类型来看,华人的职业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根据明爱(伦敦)学院从2012年6月至2015年9月开展的为期三年的大型口述历史项目“英国华人职业传承史”来看,在过去150年里,英国华人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航海、洗衣、理发、餐饮、军事服务、小区服务和中医这些领域。

在21世纪之后,由于中国经济不断强大,华人新移民数量不断增多,华人从事的职业也向“高精尖”转变。

据中国侨网报道,近几年来,英国华人所从事的主要行业有餐饮、财会、金融、医学等中高端职业。

仅伦敦一地的华裔注册会计师就超过1000人,是此行业中仅次于白人的第二大族裔。

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华人社团在服务英国华人方面历来有出色表现,在向英国议会和行政部门游说以维护华人权益方面,华人社团也愈来愈积极。

据英国官方统计,目前到英国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已超过500家,投资项目遍布英伦三岛,投资领域正从金融、贸易、能源等传统行业向高端制造、基础设施、文化创意、信息科技等领域延伸。

另外,华人参政议政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努力在主流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华闻派

《华闻周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华闻派(ID:ukwutuobang)。读华闻,看世界可以更直接。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