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华闻派”(ukwutuobang)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2021年底,上海地铁豫园站开通,这里毗邻城隍庙和外滩,与陆家嘴隔江相望。车站一开通,就以令人惊艳的“颜值”,引发媒体大规模报道,并且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上海豫园地铁站示意图
网友们在网上留言道:
“14号线美得过分啊,这是要引起地铁艺术的内卷吗?”
“这到底是艺术展还是地铁站啊?”
“走进地铁站,幸福感瞬间提高了,让我感觉这个城市有了温度。”
……
其实,这已经不是上海市民第一次被地铁站的艺术态度打动,也不是他们第一次被地铁艺术“圈粉”了。
早在2015年12月,上海地铁12号线的汉中路换乘大厅开通时,就因为这里有一个由2015只形态各异的3D打印蝴蝶打造出的“地下蝴蝶魔法森林”,而被誉为“上海最美地铁站”。有媒体称,这件作品开拓了新媒体艺术进入国内地铁空间的新篇章,也是公共空间艺术的里程碑式作品。
▲上海地铁汉中路站的蝴蝶墙
无论是上海地铁豫园站,还是汉中路换乘大厅,推动并促成这些艺术实践的,都是被誉为“中国公共空间艺术推动者”、“ToMASTER明日大师”创始人兼CEO的刘泉及其团队。
2014年6月,华闻君曾采访过刘泉。彼时,她刚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MBA毕业。
▲刘泉在帝国理工毕业典礼上
在读MBA时,刘泉就凭借其毕业论文《购物中心里的公共艺术》,在帝国理工创业大赛(IE&Start)上拿下并列第一名,并获得了评委会大奖,还由此创立了国际艺术家资源平台——“ToMASTER明日大师”。
在与初创合伙人王麟杰创业的头几年里,刘泉先后与超过上百位中外先锋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合作,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并与不少商业地产企业一道,不断刷新中国艺术与公共空间结合的模式。她提倡艺术拥抱科技的态度,也将公共艺术通过自媒体带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刘泉身后是法国艺术家Charles Pétillon创作的白色气球,而她手上的这幅画是由儿童艺术家谢昕欣创作的
刘泉还接受了包括CCTV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的采访,一时声名鹊起。
后来,随着新合伙管理团队进入公司,他们与国内外行业领先公司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公司规模也越来越大。
▲昆山万象汇飞飞象,是“ToMASTER明日大师”与华润置地携手中国公共艺术家王光旺推出的作品,现在已成为了昆山新地标
然而近年来,与“ToMASTER明日大师”各种项目频频出现在媒体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泉个人的动向几乎从大众视野中“消失”了。直到这次,她以上海地铁豫园站公共艺术总策划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媒体前。
▲刘泉与设计师熊星(左)在豫园地铁站开通仪式上
艺术家的感性和企业家的理性不断角力
2005年与2012年,刘泉先后两次留学英国,分别获得了纽卡斯尔大学景观建筑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两个硕士学位,同时她还辅修了剑桥大学商学院的公司财务课程。
过去近八年间,她完成了从追求浪漫的建筑设计师,到处事严谨的企业管理者之间的身份转换。刘泉毫不忌讳地用“人格分裂”来形容这个阶段的自己,她说自己时时刻刻都感受着感性与理性间的角力。
刘泉对艺术的追求跟大多数文艺青年没有区别,为了看展,她可以走断腿;为了见一位艺术家,她可以辗转三个城市;为了一幅心心念念的作品,她可以等上几年。
▲刘泉的森系办公室
作为典型的理想浪漫主义者,由于痴迷绿色,她的办公室到处都是绿色植物和绿色家居饰品。
她会因为艺术品里有一抹好看的绿色,而直接把整件作品收藏下来。
与此同时,刘泉又是一位极其理性的企业家。这几年她很少社交,几乎不拜访客户。她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枯燥的报表里,几周都不出门,就为了研究成本体系。
刘泉主导的艺术品工艺流程多达一百多个节点,却做到了验收通过率接近99%。她对商务合同核心点的掌握,到了倒背如流的地步。对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她也了如指掌。
▲刘泉在多媒体作品前
“公司的商业合同模板,几乎每个字都是我自己写好,才交给运营经理和律师去沟通修改,成本体系也是我和财务经理一起建立的。一开始,公司什么报表都没有,到现在,有了一套健全完整的报表。”刘泉笑言,“大家都称我为‘大表姐’。”
“你看我们做的很多项目,都呈现出无限的美感和浪漫。但其实所有这些美好的东西,底层都要靠数字,靠成本控制,靠工艺品质,靠科技手段建立起来。”刘泉说道,“公共艺术如果没有强大的落地能力,没有对工程和品质的把控,没有对成本的预估能力和现金流的把控能力,是无法呈现出我们所看到的美感。”
▲应香港置地HKL的邀请,“ToMASTER明日大师”作为新媒体部分的公共艺术顾问,与艺术家团队Loliloli Studio和Foldin Design Studio一起打造了重庆光环项目,该项目被誉为“2021年度最佳商业艺术项目”
刘泉清楚地知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有时必须舍弃艺术家的浪漫,但她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艺术家对浪漫的追求发挥到极致。
在打造项目时,刘泉很少会因为利润率来限制对项目资金的投入。一旦遇到有普世价值的好项目,比如当公司完成上海地铁豫园站的艺术设计后,她甚至直接说:“把所有利润全部变成项目投入,支持艺术家创作,做知识论坛,做文献展览,做媒体推广,把整件作品变成艺术品。”
从四岁卖瓜子到在帝国理工摆地摊
创业前,刘泉在地产与设计行业工作了12年,一直做到了高级岗位。
她对专业非常热爱,但是身边一直有人对她说:“你适合自己开公司,你适合做商务。”
还在读大学时,学校团委书记就建议她从商。工作后,市场部领导几次来挖她,对她说:“你来做市场经理吧,你适合与客户打交道,很多客户都希望你去管他们的项目。”
听到这些话,刘泉开始沉思:“我明明就是喜欢当建筑师啊,难道是我设计做得不好吗?”直到2011年,她的职业生涯遇到疲惫期和瓶颈期的时候,她才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新方向。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刘泉偶遇了后来被她视为“导师”的郑喜明。也正是因为这次偶遇,郑喜明看到了刘泉的潜质。他对刘泉说:“你身上有冒险家精神,有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及坦诚的品质,你应该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郑喜明亲自帮刘泉写推荐信,帮助她成功入读了以创业课程闻名的帝国理工商学院MBA专业。刘泉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郑喜明的学妹。
刘泉骨子里勇于冒险的精神和坦诚的风格,和她从小的成长环境分不开。刘泉来自一个军人家庭,她的爸爸和叔叔都是军人。从小时候起,刘泉就被家里人教育要诚实,做人要有责任心,这些也是经商的基本原则。
刘泉的童年经常是在车上度过的,身为退伍军人的爸爸,带着全家四处跑货运、谋生活。她经常坐在爸爸旁边看窗外的风景,看桥梁湖泊,看山川火车。
刘泉回忆道,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辛,却打开了她的视野。一直到现在,她都在感恩这段让她快乐的“流浪童年”。
“创业者需要一项能力,就是打破常规、快速决策的能力。在我看来,如果你思前想后的,什么都想明白了、准备好了才创业,机会已经溜走了。创业者就是要打没有准备的仗。”
有趣的是,刘泉最早的“创业经历”可以追溯到她四岁时。那时,她住在湖南常德,由于年纪太小,还没达到上学年龄。她特别羡慕已经去上学的哥哥,每天就在学校门口转悠。
刘泉的妈妈炒得一手好瓜子。一到下课,那些上学的大哥哥、大姐姐就被锁在校门口,看着外面的小卖部直流口水。
在妈妈的提醒下,刘泉每天就带四五包瓜子到学校门口卖。“我那会儿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害羞,下课就吆喝:‘瓜子好吃哦’,然后把瓜子卖给那些上学的哥哥姐姐。后来,全校老师都认识我了。”老师问刘泉想干什么,刘泉说:“我想读书。”结果,和老师混了个脸熟的刘泉,不仅靠卖瓜子赚了“人生第一桶金”,还“破例”提前入学读书。
到了高中暑假时,回到湖南湘乡的刘泉,又帮妈妈的小店打理生意,日平均收入是妈妈单独经营时的三倍。
“我一晚上的收入就有1500多元。”当刘泉把钱交给妈妈时,妈妈都不敢相信钱是她赚的。实际上,刘泉和妈妈卖的是同样的东西,只是刘泉调整了做生意的时间。
湖南夏天的夜晚特别热,晚上十点后,有不少人出来吃夜宵。“这时候出来的人,更舍得花钱消费,他们往往要买最好的烟和最好的饮料。”
刘泉把早上开店的时间挪到了下午和晚上,一直开到凌晨三四点。她还抓住了夜间经济的痛点,向别人提供座椅、风扇和免费茶水,这是其他店都没有的服务,“就像现在的24小时便利店”。
刘泉做生意的悟性,也一直延续到她入读帝国理工商学院。2013年冬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全班分成六个组,去市场摆摊。
刘泉靠着一台给游客拍照的相机,就带领小组拿到了全班第一名。等到毕业设计课题的时候,刘泉的毕业论文还代表班级参赛,直接拿下了商学院创业大赛的并列第一名。
▲2017年,刘泉(中)获得了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颁发的“英国杰出校友大奖”中国区提名奖
在刘泉看来,无论是小时候卖瓜子,留学时参与创业竞赛,又或者是后来开公司,生意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发掘别人的刚需,提供超越客户期待的价值和合理的价格。
“只有企业活下来了,你才有资格成为企业家”
创业这几年,刘泉的心态和个性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创业之初,我是一个很健谈,很愿意与人交流的人。但现在,我反而有些社恐了。”
企业在生存初期出现的经营问题,逼得刘泉要沉下心来,但她觉得,“这不见得是件坏事儿。”
刘泉把自己的创业经历分为三个阶段,按照她的说法,第一阶段主要是依靠老板的“明星光环”和资源。
回国做企业的第一年,刘泉顶着帝国理工MBA毕业生的光环,轻轻松松就拿到了不少大项目。“那时我们作为Start-up,拿了不少奖。有些大型项目,只谈了几轮就拿下来了。第一年,我过得特别舒服,感觉特别轻飘飘的。我甚至觉得,开公司好简单。”
但是到了第二阶段,当老板的“明星光环”逐渐褪去,而员工队伍又没跟上时,公司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2017年下半年,由于家庭原因,刘泉初始合伙人退出了中国管理层,刘泉也遇到了很大危机。“我突然发现,什么都搞不定了。”当时公司从几十平方米的办公室一下搬到了几百平方米的办公室,每个月十万的房租就这样唰唰出去了,现金流的压力扑面而来。刘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时又正好赶上中国全民创业,朋友聚会一见面,人人都是老板、CEO,开口闭口都在谈A轮、B轮融资。而我什么都没融到,就觉得自己特别失败。”刘泉坦承。如果老板只顾自己赚钱,把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去打造团队,这样员工很容易流失,这种公司也很容易死。要改变企业的发展轨迹,必须要为公司打造专业的管理体系。
▲刘泉与其公司独家签约艺术家Richard X Zawitz
从2017年10月一直到2021年10月,足足四年时间里,刘泉几乎谢绝了所有的采访、各种宴会论坛和商务活动邀约,只参加一些艺术展览和不得不去的商务差旅。她把时间都花在了打磨企业管理体系上。
“别人都以为,做企业就是每天去谈客户,为企业制定战略。画画蓝图,融融资。但其实,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在创业初期时,老板要承担多种角色。”
刘泉几乎在公司的每个职位都干过。“我既是前台接待,又是HR,既是财务,又是销售。必要时还得放得下身段,成为扫地僧。”
▲温州印象城MEGA邀请“ToMASTER明日大师”作为公共艺术顾问,与奥地利跨界艺术家Jan Dornig和潮流艺术家欧阳儒一道,打造了这组公共艺术雕塑
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刘泉四处向人借钱,号称“借遍了身边所有能借的人”。“一共借了几百万,搭上了全部身家。”
幸好后来银行给予了支持,才渡过了难关。她深有感触地说,“没有跳过坑,没有借过钱,没有绝望过,你不够资格开公司,只有熬过初始阶段,企业活下来了,你才有资格成为企业家。”
理想状态:永葆少年之心
回望创业路,刘泉觉得最满意的一点就是,既满足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又做了一些对行业有价值的东西,并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行的支持和家人的理解。
一路走来,刘泉的身边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其中有喝彩,也有质疑。但无论听到什么声音,她都倍感欣慰,“至少我有同行者,我们不再孤独了。”
▲刘泉参加凯龙瑞公益跑
无论是对艺术本身,对她目前身处的公共艺术行业,还是对她所参与的公益活动,刘泉都希望自己能永远保持着少年之心,“这样才不会被社会的现实洗刷”。
刘泉坦承,当初回国,正赶上了中国公共艺术以及文创行业发展的好时候。过去近八年里,她经历了中国公共空间艺术从无到有,从极少出现到实现井喷式发展的阶段。现在这种把生活空间与艺术相结合的项目,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了。“我不敢说这种现象是凭我一己之力来推动的,但我们确确实实参与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刘泉参加深圳自然风公益助学活动
着眼未来,刘泉打算主动拥抱科技和资本。她正关注人工智能辅助艺术创作这个新兴领域。在看到了用大数据算法进行媒体推广蕴藏的巨大潜力后,刘泉认为,这种技术可以在公共艺术领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艺术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在我看来,让艺术就像你每天吃饭、穿衣一样成为生活的常态,就是成功。”要做到这一点,得在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得让资本认可它的价值,这不是指让艺术唯利是图,而是让艺术家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把3D打印、全息影像、水幕等各种技术手段应用到艺术里去;最后,艺术要走向产品化和产业化,就得把产品思维、智能化管理等都运用到艺术领域里去。”刘泉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身为一名热爱中国文化的文创工作者,我们很荣幸地赶上了这趟通往春天的列车,这也让我对今后中国公共艺术以及文创行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她说。
华闻派《华闻周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华闻派(ID:ukwutuobang)。读华闻,看世界可以更直接。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