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外歧视华人事件增多?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人心

国外歧视华人事件增多?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人心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华闻派”(ukwutuobang)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近期,法国和德国陆续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型肺炎)确诊病例。截至目前,虽然英国已排除了百余个疑似病患,但仍然有一些带有歧视性的字眼开始出现在外媒的报道中。

同时,英国《卫报》也披露,加拿大华人圈现在正因新型肺炎疫情,而陷入被当地社会歧视的困境。

随着中国新型肺炎确诊病例数量不断增多,不少西方民众对华人产生了歧视和恐惧心理。而这样的歧视现象其实早在2003的非典疫情出现时,就曾在多伦多发生过。如今,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再次让多伦多的华人群体感受到他人的不友善。

而这场歧视不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例如在Instagram上,一篇介绍多伦多新开的中国餐厅的文章下面,不少人的留言就带有歧视性色彩。

比如,“拜托不要再吃蝙蝠!”

同时,法国华人群体则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我不是病毒”(#JeNeSuisPasUnVirus)的话题。事件起源于一名匿名亚洲女子发起的活动,她发现无论是在公共场所或是社交媒体上,都开始有对亚洲人不友善的歧视性言行出现。



▲发起#JeNeSuisPasUnVirus的匿名女子

根据法国LCI电视台的报导,这些歧视事件包括有位中国年轻女子Yiyi走在街上遇到一群年轻人,问她是否吃过蝙蝠?她说:“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才感染病毒。在路上总有人问你是否感染病毒,或是离你远远的,还问你是否吃了那些野生动物。” 

还有一位住在布鲁塞尔的中国学生Rowmin在Twitter上分享:“当我去找我朋友喝酒时,朋友用一种厌恶的态度向我打招呼,并说‘当心!病毒!’”

除了加拿大和法国,澳大利亚的两家媒体分别用了不恰当的语言。《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在今天(1月29日)的头版,报道新型肺炎时,用上了”China kids stay home“作为标题。《先驱太阳报》(Herald Sun)则是在头版标题写下了极具讥讽的词汇——“Chinese virus pandamonium”。(请注意:The Daily Telegraph和Herald Sun都是澳洲媒体,与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和《太阳报》名字类似,容易让人混淆。)

这些带种族色彩的“China kids”(中国儿童)和“Chinese virus”(中国病毒),引起了华人的抗议声浪,目前已有华人开始发起联名抗议活动,要求这两家媒体公开道歉。

由于这类因疫情导致的歧视事件增多,各地的一些组织开始对受到歧视的受害者伸出援手。比如,法国青年华人协会(AJCF)就开设专属邮箱,欢迎受害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并同时收集这些证据来帮助后续受害者。

另外根据英国BBC报导,英国私立寄宿学校协会(BSA)为避免学校的中国学生受到歧视,立即发布声明:“对任何敌视排外情绪的迹象保持高度警惕,无论是学生之间的或来自校外的,无论是当面的或是在社交媒体上的。”

虽然该组织也表示目前尚未接到任何案例,但总要事先防范,以免悲剧发生。


“在欧洲口罩究竟该不该戴?”

除了这些令人难过的言行,欧美社会对于华人戴口罩也是充满了疑惑。

据英国《镜报》报道,目前英格兰公共健康部门(Public Health England)已设立应对新型肺炎相关预防程序,比如增设隔离病房、如何处理病患尸体等细节,并准备了齐全的防护设备。同时,英国广播公司(BBC)也在大力宣传如何降低人们感染新型肺炎几率的防疫方法,让民众有危机意识,懂得保护自己。

▲BBC的防疫图片说明 

但是,华闻君仔细阅读了多数欧洲的政府宣传信息和媒体报道,无论是在英国、荷兰、德国,还是法国等欧洲国家,戴口罩并不是他们呼吁民众防疫的主要手段。同时,当地的华人群体,也开始热烈讨论是否该在公共场合戴口罩来预防病毒进一步传播。因为戴口罩这件事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一件极为奇怪的行为,甚至还会招致异样眼光。于是,身在欧洲的华人们,有了戴与不戴口罩的选择题。


“东方与西方健康卫生教育的观念差异”

在公共场合戴上口罩,对于不少华人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但当把地点换到了欧洲,戴口罩却变成了奇怪的事。

目前正在巴黎念书的上海人Sharon就对华闻君表示,当她的朋友来巴黎找她时,因为她并不知道欧洲的戴口罩文化,一踏入巴黎地铁,就马上被整车厢的乘客注视,甚至还有人用很夸张、惊讶的眼神看着她朋友。 


而这还是尚未爆发任何疫情的时候,而如今,欧洲又是怎么应对关于”戴口罩“的议题呢?


“西方:重点在于卫生观念的建立”

针对近期新型冠状病毒的防疫措施,英国BBC就曾针对”戴口罩可以预防疾病传染吗?“这一话题做了报道。

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的大卫·卡林顿博士(Dr. David Carrington)指出:“平常戴口罩的习惯对于预防病毒的飞沫传染无效。外科医用口罩的设计太松,很容易会有漏洞让空气跑进去,同时也没有过滤空气的效用,又让眼睛持续暴露在空气中。”

但同时,他并没有否认口罩可以适当地预防他人咳嗽或打喷嚏溅出唾液和病毒,但绝不能全然指望口罩有百分之百的预防功效。

不过,比起宣传戴口罩,英国更重视“卫生观念”的建立,像是“打喷嚏时记得捂住口鼻”、“勤洗手”,或是“不要让口鼻眼睛接触未洗净的双手”等习惯。这些才是预防疾病传染的有效方法。

除了英国之外,像是德国的各大媒体也指出戴口罩的不必要性,网络上用德语搜寻“Atemmaske Gegen Viren”(口罩抗病毒),会发现“外科口罩的设计并未能有效预防”、“未正确使用口罩”,“频繁替换,那也是无济于事”、“手部卫生的习惯比戴口罩更重要”等字句会出现在德媒的报道里。

同样,荷兰的国家公共卫生及环境研究院(RIVM)也在最新一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文章中指出:“在荷兰,我们仅建议医务人员使用口罩。只有使用能很好地贴合鼻子和嘴巴的特殊口罩才有用。你必须非常小心地使用口罩并定期更换,但这在日常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华闻君采访了来自德国的汉堡人Michael,关于戴口罩的看法,她说:“我认为没必要戴口罩是因为与戴口罩相比,勤洗手更重要。因为我们在公共场所都会触摸到各种东西,那才是更主要的传染途径。戴口罩还是会吸进两侧窜进来的空气,预防效益真的不大,所以我们现在是更着重勤洗手。”

另外住在德国的北京人David也分享了他的个人看法:“我觉得欧洲人不戴口罩的习惯,也是因为他们城市里的人口密集度没有像北京那么高,在地铁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会太近。”

综上所述,华闻君总结了欧洲人不爱戴口罩的几点原因,其中包括质疑口罩真实的效用、城市的人口密集度较松散,只有重病才戴口罩的刻板印象,以及感冒就是要在家休息,不要外出的观念等因素,加上政府的公共卫生宣传也未把戴口罩列入防疫措施之一。

那身为华人的我们,为什么会视戴口罩为必要手段呢?


“东方:预防胜于治疗”

外科医用口罩的诞生起源于18世纪后期,但当时并未大量生产提供给民众使用,主要是供给医疗人员。直到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瘟疫,口罩才开始慢慢成为公众会使用的防疫用品。

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爆发以后,戴口罩也成了中国政府宣传的重点防疫方式。

同时,华人也重视“防患于未然”这一观念。像是在伦敦念书的中国留学生Su表示:“有时候我们戴口罩不只是防止被人传染,也不希望把自己的感冒传染给他人,从而预防自己或他人感染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无论选择戴不戴口罩,“沟通”是连接东西方两种不同医疗观念的最佳方式。例如,我们也可以从欧洲人的想法中学习到,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才是我们更该注重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传递我们戴口罩的观点给欧洲人,让他们理解华人的“互相保护的心态”,并学习尊重路上戴口罩的人,而不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 

华闻君建议如果你真的不幸遇到类似的歧视经历,假如是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中发生,请立即向列车或车站的工作人员求助报案,职场上也记得向主管或HR部门求助,或是向官方的Equality Advisory Support Service组织咨询。


文 郑沛姗

图片为资料图片


华闻派

《华闻周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华闻派(ID:ukwutuobang)。读华闻,看世界可以更直接。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