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轻阅读 / 京沪半套房换留学,值吗?英国留学生亲述:人生因此改变

京沪半套房换留学,值吗?英国留学生亲述:人生因此改变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华闻派”(ukwutuobang)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一进入5月,离毕业季又近了一步。不少在英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开始忙着写论文,进行毕业设计,有的甚至已经收拾好行囊,准备回国找工作。

曾几何时,海外留学的经历让无数人羡慕,许多企事业单位招聘的时候会给留学生更多优待。

然而,近几年海归的实际境遇并没有原来那么好,留学成本却一再升高。

为了让孩子出国,一些家庭甚至要卖掉一线城市的房子,才能凑足孩子出国的费用。不久前,一篇《一位魔都中产老母亲自白:京沪半套房,留学值不值?》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文章的主人公Sarah来自魔都普通的中产家庭,有房有车无贷,有一天却因为刚上初三的娃的一句“有点想出国读书”而殚精竭虑。

一方面出国留学的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对海归含金量的质疑之声却越来越多,留学到底值不值?

华闻君采访了两位英国留学生,她们分享了跨文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真正收获。


留学,让她看到更完整的世界


去年九月,Misty从兰卡斯特大学的Media and Culture Studies专业毕业,现在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

▲Misty 摄于兰卡斯特


大学时,她曾在广东某211高校的文学院学习,在中国的课堂,几乎没有师生辩论和团队讨论的机会。再加上她对“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句话深以为然,在留学之初,她一度在Seminar和Team Work中无所适从。

Misty不是在兰卡斯特大学的seminar中唯一保持沉默的中国学生。事实上,在开学之初,大多数中国学生并不经常回答老师的问题或积极反馈自己的想法,以致于在许多英国高校导师的印象中,中国学生都沉默又神秘。

▲Misty在兰卡斯特大学上课


但Misty的硕士导师并没有对她“放弃治疗”:“第二语言或许是表达的障碍,但观点比表达重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比较大,如果中国学生越不向英国老师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英国老师就越不明白其“脑回路”,师生之间的隔阂就会越深,而跨文化的学习和生活也将失去意义。

在这样“鼓励表达”的学习氛围和大量的表达训练中,Misty慢慢成为了班上的“举手担当”。

对表达的鼓励和相对自由的言论环境对于学术研究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在她的“女性主义研究”(Feminism)课程中,她打算研究中国女性代孕的问题。论文写作中,她觉得从“计划生育”“重男轻女”等史料收集再到与导师的学术讨论,整个研究体系比较完整,而且将许多事实都串联了起来。然而,如果将类似的研究放在中国,她的研究体系恐怕只能是片段式的。

▲Misty的部分课堂手记


除相对自由和鼓励表达的氛围外,已经回国的Misty也颇为怀念英国的“陌生人社会”。

她的父母是高校教师,自己在高校家属院长大,从小接触的教育就是“不要穿over的衣服”,“不要做太出格的事儿”,别让熟人指指点点。然而,与中国的“熟人社会”的生活不同,在英国“陌生人社会”中的距离感是尊重彼此的前提。

Misty用自己最爱的旅行和摄影举例:她常在一个人旅行时架着三脚架和摄影机,细心选择角度和构图。英国人往往对自己“视而不见”,但在中国“一个女孩子碰器材类重活”,足够大家“驻足品评”了。

▲Misty拍摄的英国街景


“熟人社会”带给她的困扰,不只是被“围观”而已。从事媒体工作的Misty曾看过一则新闻:广州地铁工作人员要求一名化了哥特妆的乘客“原地卸妆”,因为“太恐怖”了。然而,英国街头常常能看到打扮和举止都颇为张扬的人在自由行走,她笑称:“如果英国地铁也这样规定的话,可能有一半的人上不了车吧。”

▲在国内,一位乘客由于化了哥特妆坐地铁而被强制要求卸妆,Misty随后在网上晒出了自己妆容


Misty总结道,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平凡是每个人的保护色。但英国的文化包容度似乎更高,更提倡个性自由释放。中国带给她安全感,英国带给她自由感。这种跨文化的交流,让她对世界的参照系理解更为完整,也对自己的认识更为深刻。


英国的“陌生人社会”,让她懂得把握距离感


毕业自杜伦大学会计专业的Yoyo说,自己在回中国后常被人问起“会不会怀念英国”的问题。她的答案是:“与其说我怀念英国,不如说我怀念在英国时那个急速成长的自己。”

▲Yoyo 摄于杜伦大学


对Yoyo来讲,她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于学业,而是环境。在同学中年龄最小、又从没出过国的她,不知道如何建立对一个陌生环境的“相对中立”的认知,并在那里学习和生活。

“相对中立”这样的措辞虽然听起来虚无缥缈,但对当时的Yoyo来说却着实不易:她与英国人的互动经历过剧烈的“左摇右晃”,才终于走上“相对中立”的路。

落地英国不到一周,Yoyo参加了杜伦大学的开学典礼,并约了朋友在附近一家Nando’s聚餐。与朋友暌违许久,又在异国重逢,闺蜜间有说不完的话,再加上对“英国骂”并不熟悉,她们并未留意隔壁桌混混们的大笑和粗俗言语。

直到混混们往她们桌上丢了一盒杜蕾斯后,扬长而去。

Yoyo这才和闺蜜复盘起刚才混混们的行径,那些模糊的单词和余光里的动作一下子涌上心头。Yoyo很不解,她想不通为什么只因为种族,甚至只因为一张东亚脸,就遭受歧视;她更害怕,因为这实在不算她英国新生活的美好开头。

▲杜伦大学教堂和当地居民


出于自我保护,再加上天生内向,Yoyo开始尽量避免和英国人的交流。然而,即便是必要又普通的交流,敏感的她也很难完全放下戒备。她与英国人的相处,陷入了两难困境。

这种困境,直到入学两个多月后才迎来了转机。

Yoyo新买的打印机出了故障,她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后,决定去问隔壁打印店的老板如何维修。老板不确定故障原因,交谈中又得知Yoyo就住附近,就派打印店小哥前往Yoyo家中现场维修。小哥耐心地告诉她问题所在,以及碰到类似状况如何处理,也没收取任何费用。

▲Yoyo拍摄的杜伦风景


陌生人间的小小善意,在Yoyo对英国人印象的“天平”另一端加了砝码,抵消了她对英国人的过度戒备。她说,人们常说“客观中立”,但没有一条路天然就在“中间”,只有走过路的边缘,才能知道路中间在哪儿,只有在真切体会过人情冷暖之后,才能识得人心。

英国之于Yoyo,并非一个普通的中转站,反而更像是一个契机,让她认识世界广阔,自我深邃。

回忆起自己的环欧之旅,Yoyo印象最深的就是“芬兰极光”。它对Yoyo的意义,绝不止“人间无数美景之一”而已。去小城市的边缘地区落脚,乘坐雪地摩托,再在广阔的冰湖上飞驰半小时,那些橙红色和青绿色极光涌上夜幕。

▲Yoyo拍摄的芬兰极光


Yoyo觉得,那一刻自己好像“被打通”了:“我脑海里所有的诗词都活了起来,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渺沧海之一粟’。我何其渺小平凡,但经过神迹的降临与启示后,我有了去繁华的城市追逐梦想的冲劲,我想去经历更多崇高和优美的时刻。”

以英国为起点,去世界各地旅行,对于听者而言无非是“去玩儿”,但其中慨叹与收获,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

留英这一年,于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期,在本科毕业后深入学习,在进入社会前沉淀自己。这一年,让她有充足时间地去思考,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世界是怎样的世界,而在这样的世界中,她想成为怎样的人,想度过怎样的一生。

留学,不止中介所说的“开拓眼界”,更在于跨文化交流中升级维度,把世界和自我的本质追问到更深处。

你对英国的憧憬和收获是什么?欢迎与华闻君分享。


华闻派

《华闻周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华闻派(ID:ukwutuobang)。读华闻,看世界可以更直接。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