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理财 / 丁远:对中企来说,“脱欧”风险比机遇大

丁远:对中企来说,“脱欧”风险比机遇大



7月6日,2017中欧国际第三届欧洲论坛在伦敦举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法国凯辉会计学教席教授丁远博士在谈论举办期间,接受了《华闻周刊》的专访。

在专访中,他谈到了这过去这一年里,中国和英国的经济环境和政策发生的一些变化,并分析了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谈到英国“脱欧”公投后,中国企业从最初的因为英镑贬值蜂拥到英国投资,到现在英国大选之后,投资热潮逐渐冷却下来这一现象。丁远认为,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在目前的情况下到英国投资,还是风险比机遇更大。

丁远还说,英国可以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扮演积极角色,为中国“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持。



丁远接受《华闻周刊》的专访


Q&A


英国“脱欧”风险比机遇大


《华闻周刊》:这次中欧举办欧洲论坛已经是第三届了,它举办的背景与前两届有很大不同。你认为,这样的背景会使得本次论坛出现哪些新的特点?

丁远:这次最大的不同就是英国处于“脱欧”的过渡期,去年我们在伦敦举办欧洲论坛时,英国还没有表决要退出欧盟,这使得中国和亚洲对于英国的投资环境认识会有一些变化。而中国对外投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也经历了从高峰到踩刹车、监管逐渐加强的过程,大家也从比较乐观变成稍微有一点担心的情绪。


《华闻周刊》:在你看来,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或收购海外企业有哪些新的趋势和亮点?其中,中国企业对英投资有什么亮点?

丁远:最大的亮点就是,大家没有预料到去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总额,在前年的历史最高点上还有所增长。虽然最后的数据没有出来,但肯定是有了巨大的增长。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两个担心,一个是中国的外汇储备下降得比较快;另一个就是企业在海外投资之后,他们的资金来源和投资项目之间是否匹配也是一个问题,有可能会增加财政上的风险。

具体到中国对英投资上,英国在“脱欧”公投之后,英镑汇率有所下跌,有一波中国的投资者抓住机会冲到英国来。但是最近,我在和国内企业家的接触就发现,他们已经相对保守很多,因为他们突然意识到这次英国大选后,保守党和梅首相的执政地位受到挑战,包括未来两年与欧洲的谈判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都持怀疑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不确定性增加。

还有一些中国企业购买了英国的足球队,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纯粹的财务投资,可以说是兴趣投资或者是冲动投资。中国投资者不仅在英国做了这样的投资,在法国和意大利也有,包括购买酒庄。目前来看,这样的投资也慢慢有些“退潮”了。这是因为有些人认为,中国足球要振兴会有一些机会。但其实,很多去投资足球产业的人,他们并没有涉及足球产业,甚至没有涉及体育管理,这种投资注定是高风险。


《华闻周刊》:在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之下,你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说,哪些领域会出现新的机遇?

丁远:我觉得风险比机遇更大。首先从心理障碍来说,投资本身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事,而开始投资则是比较感性的事。英国“脱欧”公投向全世界人民传递了一个信号:总体上来说,英国人是反全球化的。这对中国国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心理障碍。

其次,中国投的大型项目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为主,都是一些长期项目,未来在现金流里也涉及货币的问题。如果大家都看低英镑价值的话,新的投资者就不愿意进入了。

再次,本来货币贬值,理论上会对本国的出口有促进作用,但是这只对深加工的实体货物出口国有作用。而英国是服务业大国,很少制造业。这些少量的制造业,包括汽车,也和欧盟形成了很强的供应链的整合。其实,英镑的贬值对出口帮助并不大。


《华闻周刊》:中英企业之间的并购方式,和中国与其他国家企业之间的并购相比有哪些异同点?原因是什么?

丁远:英国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洲主要国家中,是最坚决地进行“去制造业化”的国家,现在英国制造业的存量不大。因此,到英国投资并购的中国企业不会太关注这一块,这和去德国和瑞士收购的中国企业不太一样。尽管德国和瑞士人力资源很高,还是属于制造业强国。中国很多制造业为了转型升级,会往这些国家寻找机会。

在过去两三年中,来英国进行大手笔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中心城市,比如伦敦、曼彻斯特的房地产项目;第二类就一些改善英国基础设施的投资。


丁远出席2017中欧国际第三届欧洲论坛伦敦站的活动


“轻触模式不是不管,而是管到什么程度”


《华闻周刊》:你曾经提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可以采取 “轻触模式”。从目前已有的案例来看,这种模式操作起来有哪些现实的问题和挑战?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丁远:采取“轻触模式”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种是收购的动机,另一种是中国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

先说收购动机,中国企业进行收购往往希望借助被收购企业,来提升中国企业自身的技术和研发能力及品牌价值,所以被收购的大部分是无形资产,管理难度比较大。而且核心能力都是沉淀在被收购的团队身上,如果不采用“轻触模式”而是用“重手模式”,这个“易碎品”很有可能就碎了,人也跑了。

第二是中国企业的管理,中国再国际化的企业,也有只有十几、二十几年的历史,根本没有很强的管理能力,更不用说在海外的管理能力。

同时,“轻触模式”本身在实施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轻触”不是不管,还是要管,但是管到什么程度?第一,对公司的战略发展起到主导性作用;第二,对企业的目标管理,包括财务等问题,要主动定期地进行回顾;第三就是和团队的沟通,沟通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强调,中国投资者来了之后给企业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会。不光要讲,还要做到。这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到都会出问题。

很多中国企业没有做到是因为他们出来收购时借债太高,造成他们短期内财务压力很大,最终在操作层面上,会有一些短视的行为出现。还有一个要避免的,就是不要太轻信别人,这些卖出去的企业自身有一定的问题。如果中国企业在收购后,不去正视这些问题也不行。被收购的企业高管也有可能出于自己小团体的利益,而出现“绑架”中国企业的情况。

英国可以在中国“一带一路”中扮演积极角色

《华闻周刊》:中欧这次来伦敦举行中欧国际第三届欧洲论坛,有很多涉及“一带一路”的话题,你希望传通过这次的论坛传达什么信息?

丁远:“一带一路”在国内国外都有一些争议,但是有一点大家都没注意到,过去二三十年,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包括非洲和中亚地区,他们没有享受到的全球化进程。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后,为他们带来的投资,这与原来这些国家作为殖民地,由宗主国带来的投资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中国进入之后,把这些国家都串起来,这就带来一种“批量经济”,包括物流成本的下降。这些机会带来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带来的好处不是中国独享,而是全世界人民共享,所以“一带一路”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至于中国投资这些项目赚不赚钱,这是中国该考虑的问题。


《华闻周刊》:在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英国主要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对于中英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可以怎么借势“一带一路”?

丁远:我认为他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参与,第一,中国比较缺乏跨文化的、对投资地有了解又有国际思维的人才,而英国拥有大量这样的专业人才;第二,中国在投资国进行的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未来英国公司在当地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丁远在2017中欧国际第三届欧洲论坛伦敦站现场


《华闻周刊》:中国市场本身很大,全球化对中国企业有什么好处?中国企业进行的全球化,是希望全球化企业的哪一部分?

丁远:中国企业为什么这么急切地出来?其实有两个原因,其一,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海外的资产储备很少,这里也涉及到一些企业考虑到的财务配置的多元化;其二,中国有大量的制造业企业,他们到海外不是为了拓展新市场,而是为了寻找提升技术、品牌和管理能力的机会,更好地在中国市场发展。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内容合作,请发送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